体验官手记:为了展示大运河风貌,北京恢复了一条六百多岁的古河道


作为本次《城市体验官之大运河篇》系列的收官一站,我们来到了什刹海和玉河。


玉河是通惠河的组成部分,也是京杭大运河东出积水潭(即今天的什刹海)的第一段河道,至元三十年(1293年),由郭守敬主持修建完毕,当时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漕运。而什刹海是北京内城的重要水运码头,从大运河运抵京城的物资汇集于此。因此,大运河上的“玉河”与“什刹海”可称得上是一对“孪生兄弟”。


虽是“兄弟”,但它们的命运却完全不同。


在研究者看来,什刹海的漕运功能始于元代也基本上止于元代,虽然没有了漕运,但这里依然是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地段,而玉河的命运就十分坎坷。


明永乐年间重建都城时,北京的水系发生了改变,玉河的漕运功能开始弱化。到明宣德七年(1432年),皇城墙外扩,玉河的一段被圈入皇城;正统三年(1438年)又与皇城内外金水河、筒子河等皇家用水合流,逐渐成为皇城中的景观河,皇城内河段的漕运功能彻底消失。

 

进入二十世纪,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1918年至1956年,玉河逐渐断水被改为暗渠,最终填埋。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凿到1956年消失,玉河流淌了664年。

 

虽然玉河被填埋,但与其相关的一些地名却留了下来。玉河并不宽,水流也不急,却在北河沿中段西岸冲出了一片沙滩,因而出现了“沙滩后街”、“沙滩北街”、“沙滩南巷”等地名。据史料记载,如今的北河沿大街、正义路等,都是玉河流经的故道。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南北两段玉河遗址都是近年来重建的。此前,在平安大街以北,填埋的玉河河道上几乎盖满了违章建筑,完全看不到一丁点河道的印记,就连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也只能依稀记得小时候家门口有条流着污水的小水沟。


2002年,北京开始酝酿玉河复建项目,到2013年玉河北段完工,2017年8月玉河南段竣工,其间经历了数次考古挖掘,让我们有机会能看到埋藏在地下的元、明、清三代玉河故道遗址。玉河庵遗址也由此变身成了一座书店,迎接着各地游客。


重新修建的玉河是对北京市皇城保护规划和中轴线景观规划的实现和补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但专家们也坦言,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于玉河有很多内容还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仍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其实,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在大运河遗址得到妥善保护的同时,其周边还兴建起一座座“小公园”,这不仅让游人了解大运河有了更多的参与感,也让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了更明显的改善。或许,这就是京杭大运河对今人的价值。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周博华 景如月 实习生 赵亚楠 崔菀婷 视频报道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