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7月7日,中宣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了4名“离大自然最近”的基层党员,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与大家沟通交流。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员侯蓉介绍,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大熊猫种群增长率从过去的1.04%提高到了12%,是过去的12倍。同时,大熊猫的平均期望寿命将近延长了10岁。


圈养大熊猫数量已达到633只


侯蓉27年来潜心于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带领团队解决了大熊猫繁育、种群遗传管理与健康管理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被称为“熊猫妈妈”。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成都大熊猫的种群从1994年的18只,发展到去年年底的206只。“这些年以来,无论是创建研究中心,还是探索大熊猫的生殖奥秘,无论是解决大熊猫疾病的难题,还是想尽办法来保存大熊猫的遗传资源,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怀有高度的责任心。”侯蓉说。


1994年,她刚到成都熊猫基地的时候,熊猫基地和成都动物园两个基地,加起来熊猫的数量只有18只,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病猫”,“当时非常严重的病叫营养不良综合征。”侯蓉说,当时做了一个调查,在全国范围内这个病的发病率达到了15%。大熊猫的死亡率特别高,据统计,从1987年到2000年间,大熊猫平均每年的年均死亡率是10%,可是大熊猫每年的净增长率是1.04%。“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平均每年净增长的大熊猫数量只有不到1只,平均下来只有0.85只。”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研究条件、研究平台还是研究成绩,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这些年来,基地取得的研究成果有73项,取得的专利大概有46项,其中主要是发明专利。现在大熊猫的种群增长率,从过去的1.04%提高到了12%,是过去的12倍。大熊猫的死亡率从过去的10%,降到了1.9%。同时,大熊猫的平均期望寿命将近延长了10岁。


侯蓉表示,这二十多年来,我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成绩斐然。以大熊猫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曾做过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当时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只有1114只,2011年开始的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显示,野生大熊猫数量已恢复到1864只。圈养大熊猫在1990年的数量只有104只,到去年年底为止,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经达到了633只,是1990年的6倍多。


DNA分子标记可以把大熊猫的真实父亲找出来


侯蓉介绍,总共在境外繁育成活的大熊猫数量达到34只。


“大熊猫有一个特殊的婚配方式,一只雌性大熊猫可以和多只雄性大熊猫进行交配,交配完并生下后,问题就来了,不知道谁是亲生父亲,怎么办呢?”侯蓉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基地已开发了很多可靠的DNA分子标记,通过这个技术,把大熊猫的真实父亲找出来。现在基地总共对超过130只大熊猫完成了亲子鉴定,这些鉴定结果已进入大熊猫的国际谱系,利用这个国际谱系,再实施大熊猫的种群遗传管理,“所以目前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保护是良好的。”


另外,基地还建了一个大熊猫基因库,把大熊猫珍贵的遗传资源保存下来,基因资源库里有大熊猫的精子库,现在存放的雄性个体超过30只,有很多雄性个体已经死去,可是它的精液还存在精子库里,还可以继续繁衍后代。基因库还把大熊猫的身体细胞保存下来,保存了大熊猫的系列干细胞,包括骨髓的、脐带的和其他组织的干细胞,这些基因资源有望得到永久保存。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