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一早,故宫内金水河中多彩斑斓的中国彩鲤吸引了刚刚进入故宫的游人驻足观赏,数百条锦鳞遨游内金水河,给故宫新增了一处水中景观。

 

日前,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为故宫献上了一份来自农业部门的礼物,600尾“水中精灵”经过仔细的筛选后,被放流到故宫博物院内金水河与御花园水池中。

 

数百条锦鳞游入故宫内金水河。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进宫“佳丽”有来头

 

锦鳞,是我国长期以来对观赏鱼的美称,而这次得以游入故宫内金水河的锦鳞,更是经过了严格挑选,其中有兴国红鲤、中国彩鲤以及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高级研究师何川形象地把这些锦鳞比作成“农业创造的水中艺术品”。

 

何川向记者介绍,兴国红鲤原种来自我国江西省兴国县,是中国农业地理标志产品,于2009年引入北京,经过驯化改良,已经适应北京的水土气候,逐步开枝散叶繁衍下来。本次由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小务基地(兴国红鲤良种场)选送100尾,红红火火的兴国红鲤,和党旗的颜色交相呼应。记者看到,在内金水河的鱼群中,兴国红鲤尤为明显,不仅个头大,而且通体鲜红、色彩艳丽。

 

在本次进宫的鱼群中,中国彩鲤是数量最多的,也是观赏性最强的,365尾中国彩鲤,寓意每天为故宫带来好运和祝福。“中国彩鲤是国内业者在广东和北京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这也是首次这么大规模的放流。中国彩鲤与锦鲤不同,它的身体背部和两侧有红、白、黑、金等颜色的花纹,不论俯视还是侧视都非常漂亮。”何川表示,经过养殖业者十多年的研究创新,中国彩鲤演变为适合中国水体放流的无鳞锦鲤,在水中遨游的中国彩鲤如同水墨画般丹青晕染,极具观赏价值。

此次进宫的中国彩鲤俯视或侧视都很漂亮。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此外,京郊水产养殖业者还为进宫鱼群搭配了中国四大家鱼,起到滋养水体、调节水质的作用。这四种家鱼是我国淡水传统养殖鱼类,历经千年,至今仍是我国农业主养食用鱼。四大家鱼分工不同,青鱼在水域底层栖息,主食螺蛳等软体动物;草鱼、黄金草鱼以水草为食;鲢鱼栖息于水体中上层,主食浮游植物;鳙鱼主食浮游动物。

 

进宫前,鱼儿们做了哪些准备?

 

记者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了解到,这些鱼在投放之前,进行了严格的筛选,不仅要符合规格,而且要身体健康适应性强。

 

筛选后的鱼,还经过了集中暂养这道关卡。记者了解到,所有的鱼在进宫前,都在北京漷县的一处隔离场进行了暂养。在暂养过程中,这些鱼进行了消毒。经过15-20天暂养考验后,表现出很好状态的鱼,体检合格后才能出场。出场前的晚上,业内人士还为这些鱼进行了最后的筛查,符合条件的鱼是连夜充氧打包送到故宫的。

 

4月26日上午,所有鱼正式入驻故宫内金水河和御花园。何川介绍,由于春季水质不稳定和夏季烈日骄阳给鱼儿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经过这2个多月的驯化和适应,目前,已经基本稳定,鱼儿们状态良好,给故宫新增了一处别样的水中景观。


鱼儿们为故宫新增了一处灵动的景观。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此外,故宫为迎接鱼儿的到来也做足了准备。在投放各鱼类品种前,水产养殖专家、水质检测技术人员充分考虑了放流水域的水质及环境特点,经过两次全面水体检测和水体承载能力评估。由于内金水河较深,本次投放了兴国红鲤、中国彩鲤及四大家鱼适宜大水面生长和观赏的品种;考虑到御花园左右两侧的澄瑞亭及浮碧亭下的水池较浅,投放了小规格、花色艳丽的中国彩鲤,适合展示观赏。


放流后,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对故宫管理人员介绍了鱼只的巡视、维护方法,并将持续开展监测,保证放流鱼只的健康。

 

为了让锦鳞进入故宫后适应一年四季的变化,对此,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早有预案。何川介绍,在一年四季中,鱼儿最难度过的是春季和冬季,春季由于早晚温差大水质不稳定,鱼容易生病,因此春季需要投放调节水质的生态细菌,同时播撒预防疾病的鱼药;夏天阴雨天气较多,遇到阴雨天气时,需要停止投喂,防止因投喂造成鱼儿缺氧或生病;冬天比较寒冷,内金水河水深1.8-2米,冬天可以加到2米以上,在这个深度的基础上,再打一些冰眼,让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到水中,鱼是可以安全越冬的。

 

新增水中景观获观众驻足

 

锦鳞遨游金水河,这一处新增的水中景观,给故宫带来了不小的变化。自从这些观赏鱼进宫后,故宫博物院庭园科也多了一项任务,工作人员要赶在每天早上故宫对游客开放之前和关闭之后投喂鱼。

 

张景辉负责喂鱼的活儿,每天早晚拎一袋鱼食穿梭在内金水河和御花园之间。在内金水河边,张景辉抓起一把食撒向鱼群,鱼儿敏捷地感应到鱼食,大口大口享受美味,时不时还为了抢食翻腾出层层小浪花。喂鱼的工作看着轻松,实际上也颇有讲究,每天两次的投喂,张景辉需要赶在开放前和关门后,为的是避免游客效仿,使用面包等投喂鱼。

 

记者了解到,这些鱼食也是经过特殊的选择,既能满足鱼体生长需要的营养成分,还对水质污染小。由于鱼群数量较多,张景辉每天需要投喂近一两斤鱼食。

 

鱼儿们的养护也颇有讲究,鱼食都经过特殊选择。陈璐 摄


“养这些鱼就像养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呵护,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带着甜蜜的负担。”故宫博物院行政处庭园科付兴华向记者介绍,在内金水河投放锦鳞是一次尝试,我们产生这个想法后跟水产技术推广站联系对接,经过专业的指导,让这些鱼逐步适应了故宫的环境气候。“现在,一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我们工作人员就会担心这些鱼,早早地来看一看。”

 

付兴华说,河里有鱼才有灵性,这些鱼进入故宫和600多年的故宫古建筑融为一体,增添了许多活力,现在,每天早上起来,许多晨练的同事都会到这来打卡,看看鱼拍拍照。来故宫参观的游客,进入午门后,首先经过的就是内金水河,一看金水河里有鱼也会在这里多停留几分钟。

 

故宫养鱼历史悠久

 

我国养鱼的历史悠久,而且还是金鱼的发祥地,宋代以后,人们就趋向于养殖金鱼,金鱼也逐步进入了皇宫、士大夫和市民百姓家。在紫禁城建立时,北京南城金鱼池地区就已经成了金鱼养殖聚集地,形成了金鱼徐、金鱼张、金鱼赵等金鱼养殖世家,目前,金鱼徐已经传承到第11代了。当时,这些金鱼养殖世家逢年过节,就会挑着扁担带着金鱼进贡皇上。

 

据记载,明、清两代均有宫廷内养殖观赏鱼的记录。史料《酌中志》中提到,内宫中有观鱼赏鉴的活动;清朝时期老照片更是能看出,宫中辟有养鱼房,由专人负责管养,当时在御花园、延禧宫等地都形成了固定的养鱼区域,以供观赏。

 

何川表示,皇家贵族对观赏鱼的喜爱,促进了北京市观赏鱼的发展和观赏鱼文化的提升,本次观赏鱼重回紫禁城,再现了古都观赏鱼文化风韵,是展现首都渔业发展成果风貌的有益尝试。

 

夏日的阳光下,多了锦鳞的金水河缓缓流过。何川说,希望这些中国的锦鳞给故宫带来更多的福气,给参观的人带来好运,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些“农业创造的水中艺术品”。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习记者 陈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