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六条胡同,邹立明在收拾鸽子窝。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影报道 

 

清晨六点多,东四六条胡同,邹立明像往常一样熟练地架起木梯子,三两下就爬上了四合院的屋顶,矫捷的身手完全看不出他已经65岁了。

 

清理完鸽子窝,铲完鸽子粪,打开鸽子笼的木门,近百羽鸽子争先恐后地冲出去,迎着太阳展翅起飞,鸽子群围绕着院落,在蓝天灰瓦间一再盘旋,渐飞渐高,直到云霄。

 

胡同养鸽人的一天开始了。 

 

一拍视频 | 胡同养鸽人

 

养鸽回忆

 

邹立明打小就住在东四,院子北屋的老房东是他养鸽子的启蒙老师。“老房东家里有九个孩子,但他单单喜欢教我养鸽子。经常骑着车带我去叔叔大爷家看鸽子,一来二往就喜欢上了。”

 

老北京养鸽子的风雅之气源于晚清的八旗子弟,后逐渐传到了民间,成为北京文化特色之一。

 

清晨,邹立明打开鸽子窝的木门,几十对鸽子争先恐后地飞向蓝天。

 

回忆起儿时,那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放学后走在胡同里,看见邻居家的鸽子站在房檐上,不停地咕咕叫,有时候都能看出了神儿!小时候没少因为养鸽子挨父母的打。”

 

如今邹立明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姥爷,除了帮女儿带孩子,时间都被鸽子占得满满的。

 

邹立明每天早晚两次把鸽子赶到院子上空盘旋。只见他手持挂着红布黑布的竹竿将鸽子轰上天,心满意足地指挥着鸽群随着自己手上的动作忽东忽西、忽上忽下。 

 

邹立明正在“盘鸽子”。养鸽子的乐趣在于“盘鸽子”。


清晨,邹立明的鸽子掠过弯月。盘鸽子,24只鸽子叫一拨,盘鸽子至少得在两拨以上。早上打开鸽子窝放出鸽子叫起盘,几拨摆着阵势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这样的风景北京独有。


高光时刻

 

邹立明回忆,以前许多住在四合院里的北京人都喜欢养鸽子,一条胡同里养鸽子的至少也有三五家。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鸽子窝简陋,但每天蹬梯子上房养鸽、放鸽,乐此不疲。


在胡同里养鸽子,有条件的在前庭的跨院里坐北朝南搭上个鸽子房,没条件的就在自家房上搭起个简单的鸽子窝。

 

邹立明鸽棚里充满年代感的信鸽协会棚号牌,这间鸽棚陪伴了他五十多年。

 

鸽棚内有近百羽鸽子,花色品种各不相同。

 

鸽子窝里,两只刚刚出生的小鸽子依偎在母鸽子身下。

 

邹立明在给小鸽子摸骨,一个月来,小鸽子的成长速度惊人。


邹立明在鸽棚的铁丝网上绑上了两块碎玻璃以方便观察刚刚学习飞翔的雏鸽子状况。

 

“现在玩鸽子讲究血统,很多人花重金引进纯种鸽子打比赛。但咱老百姓经济能力有限,就图个高兴”,邹立明说。

 

鸽友老李最近新添了几只比赛鸽,邹立明前去掌眼。养鸽子的讲究很多,选种、训练必不可少。

 

邹立明在帮鸽友老李的雏鸽摸骨,通过这种手法可以辨别鸽子的身体素质。

 

虽说是图个高兴,但老邹的养鸽生涯也有高光时刻——在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老邹的30羽鸽子参加了天安门广场和平鸽放飞。 

 

“那天我看着电视直播,等鸽子一放飞我就爬上了房,大约五六分钟功夫就有15羽鸽子到家了。谁让咱东四离天安门近呐,当时我心里那叫一个美!”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10万羽和平鸽飞翔在天安门广场上空。


邹立明手捧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平鸽放飞荣誉证书,兴奋地描述当天鸽子飞回家时的情景。

 

邹立明的鸽子还参加过国庆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庆祝活动和第十一届亚运会等多项重大活动的和平鸽放飞。说起这些,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鸽哨悠扬

 

“在京城,曾有多少个清晨,人们会听到从空中传来央央琅琅之音,它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悠扬迥荡,恍若钧天妙乐,使人心旷神怡……不知道底细的人可能想不到这空中音乐竟来自系佩在鸽子尾巴上的鸽哨。”

 

这是王世襄在《京华忆往》中对鸽哨的描述。鸽哨声无疑是老北京的标志性声音。

 

由于夏天的清晨鸽子飞得早,老邹怕影响邻居休息,便把鸽哨全取了下来。

 

邹立明坐在门洞里边喝茶边和邻居聊天。

 

邹立明在把玩上了年头的老鸽哨。

 

聊起鸽子哨,老邹滔滔不绝。“制作鸽哨的材料是葫芦和竹子,葫芦做圆形鸽哨,竹子做管状鸽哨。”“鸽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把几种鸽哨组合在一起用。”“鸽哨悬挂的位置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不同的鸽子翅膀煽动的频率不一样,出来的声音也会不一样。”“我们胡同还有清朝时的老哨子,但没我的哨子响,你听听……”

 

聊起每件鸽子哨邹立明都如数家珍。以前为了分清是谁家的鸽子,都会带着各种葫芦哨。


从孩童到年近古稀,鸽子陪了老邹一辈子。“我们养鸽界有一句话——踩上了鸽子粪,一辈子洗不干净,还真是不假。如今养鸽子的人越来越少啦,一去鸽子市,全是老头子。这是北京的一个景儿,可不能绝喽。” 

 

邹立明在“盘鸽子”。

 

傍晚,鸽子从四合院上空飞过,时远时近,衬托出北京胡同的宁静闲适。

 

(本文图片拍摄于 2021年5月16日至7月3日)

 

图文: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视频: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责编:贾悦

本文编辑:李凯祥

校对: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