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郑州新郑,被大水冲击叠加在一起的私家车。摄影  新京报记者 雷燕超 摄


7月20日的这场特大暴雨,不管是对于河南郑州还是全球来说,都将注定写入气象历史。

 

7月17日开始,从太行山前到南阳盆地,河南全省出现暴雨大暴雨。嵩山、偃师、新密、伊川、登封等5个国家级气象站突破建站以来日降水量、3日降水量历史极值。原纪录直接翻倍,三天下了半年的雨。

 

据郑州市气象部门统计,郑州7月20日16-17时,一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相当于1小时下了去年1/3的降水量。这也是全球大中城市,小时雨强的最大纪录。17日20时到20日20时,郑州三天降雨量相当于以往一年的降雨量。

 

郑州市局部暴雨,大量雨水持续涌入各个地铁站,地面交通全面停运,此时也意味着,对于一个常住人口1260万、市辖区人口765.5万的特大城市来说,这场大暴雨已经发展到灾难级别。郑州市常庄水库、郭家咀水库及贾鲁河等多处工程出现险情,郑州市区出现严重内涝,造成郑州市铁路、公路及民航交通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当地已转移避险约10万人,洪灾已造成郑州市区12人死亡。

 

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近日,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一些河流出现超警水位,个别水库溃坝,部分铁路停运、航班取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习近平进而强调,当前已进入防汛关键期,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身先士卒、靠前指挥,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月20日凌晨,河南郑州。因降雨较大积水严重,二七区一村庄有人员被困,接警后二七大队指战员用皮划艇成功转移7人。图片来源:@郑州消防


此时此刻,郑州暴雨已无法再用“看海模式”去调侃,而是一场令所有人都揪心的灾难。这场“千年一遇”的大暴雨早已超出城市基建能力,排水设施失灵,城市交通停摆,我们唯一能做是抓紧救援,为受灾群众祈福,祈祷这场灾情赶快过去。

 

但对于个别人、个别机构来说,对外传达的信息似乎与这场暴雨灾难的底色格格不入。“请为雨中的他们点赞”“2万人一线防汛带上鼓掌表情包”“这场历史罕见的大雨过后,城市会更干净,草木会更加翠绿茂盛”……

 

这场暴雨灾害情绪的底色是灰色的,再轻快的语调也掩盖不住这个城市遭遇大灾难的事实。郑州市民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克服暴雨给人造成的困难,这其中闪现的人性光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需要传播,需要振奋人心。但这个时候,这样的声音显然是不合适的。虽然相关信息是真实的,但对于正在受灾的郑州市民而言,恐怕更多的是担惊受怕和愁眉苦脸。更何况,已经有多人在这场暴雨中遇难。

 

从河南传来的信息都是让人揪心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停电,重症病人亟须抢救;不少人被困地铁车厢,水位没入胸口;一位清洁工环抱大树,等待救援;这场暴雨中,有的人丢了性命,有的人无家可归。此时,形式上的、表面文章化的“正能量,暖新闻”就显得太不合时宜。

 

在这场被称作“千年一遇”的暴雨面前,所有网友都在为河南郑州祈福,“注意安全、河南加油,河南挺住”是网友们留言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这些实实在在的互帮互助能够让人感受到人们是团结的:郑州酒店全部降价供无家可归的人使用、发电机支援、郑州东站管弦乐队在灾难中为大家演奏国歌,用音乐带来力量。在这场灾难中,没有一位拖后腿的,足够温暖人心,也守住了人类面对大灾难面前紧绷的最后那根弦。

 

在这场罕见的灾难面前,无论是郑州市民还是公众需要的都是信心,但真正的信心不是盲目的,而是理性的。选择性传播,所谓的“提气”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和自我麻醉。尽可能帮助信息扩散、尽可能推进救援进程,才是每一位市民、救援人员,应该踏踏实实做到的。此时,救援第一,不合时宜的点赞声音就先别着急推出了。


新京报评论员 | 丁慧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