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姝)“鸟类比我们更聪明,只要有了水,有了食物,它自己就来了”,7月19日下午,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沣河入渭口,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军前指着岸边此起彼落的水鸟说,沣河的生态环境变化,鸟儿最知道。

 

当天,全国人大中华环保世纪行2021年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西咸新区,探访沣河生态环境治理情况。本次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加强黄河保护立法”为主题。沣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一级支流,是“长安八水”之一,也是周丰镐文明的起源地,全长82公里。

 

“我是陕西人,沣河边上长大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沣河水质特别差,可以说不能称之为河,就是一个排污沟”,陕西省环境保护公司总经理王团安说,十八大后,沣河生态治理工程启动,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你们现在看到这里是公园,但是七八年前,全部都是垃圾”。

 

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东街办沣河南岸的沣河全指标水质自动监测站,用于监测沣河入渭断面水质。王团安打开站内控制单元的键盘,调出19日当天的监测数据,包括总磷、总氮、氨氮、挥发酚、挥发性有机物、油类、重金属、粪大肠菌群等11项,每一项均优于考核指标。据其介绍,通过系统实施沣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工程,沣河水质不断改善,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保持在地表水二类,优于考核目标,较2016年提高两个水质类别。

 

徐军前回忆,2014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咸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后,沣河综合治理项目提上日程。以“柔性治水、生态治河”为理念,沣河综合治理保留河道内的自然形态和原有生态湿地景观地貌,依据原有河道“随弯就弯”,保留河道自然形成的水面、岛屿,增加滩面面积,减少人为干预,“柔性治水就是生态治水,保持了河道原有的形态。就是如果你老家在这个地方,你能找见那个河弯,能找见那一棵树那块石头,我们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就是你要找到你记忆中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东西了,这地方就不是这个地方了”。

 

徐军前认为,一个地方生态好不好,生物多样性最有说服力。2018年以来,沣河内草鱼、鲤鱼、鲫鱼等鱼类越来越多,日常可观测到的鸟类不下20余种,有白鹭、白鹤、黑鹳、野鸭等。


新京报记者 王姝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