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0日,郑州暴雨,对于很多郑州人来说,这是一个不眠夜。

 

有人被困在地铁站,有人被齐腰深的水拦住了回家的路,有人即将临产急需求医,也有人冒着大雨、蹚着积水,走出家门,逆向而行。

 

他们有的组成救护车队,有的腾出学校教室,有的开放自己经营的民宿,在大雨中一趟趟把需要帮助的人“摆渡”到安全的避难所。

 

大雨中,一群陌生人给了另一群陌生人一个“家”。


7月20日,郑州市二七区一家民办培训学校中收留了近200人。受访者供图

 

民宿老板免费开放全城50家分店,提供“临时避难所”

 

20日凌晨3点,民宿老板吴帅龙接到客户电话,赶往民宿处理问题。路上开车的时候,他已经感觉不对劲了:雨太大了。

 

等到了民宿后,“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房顶上的水顺着边沿向下流,“房顶几乎都被水泡了一样”。吴帅龙说,而那时,民宿的房间就已被预订了80%

 

20日下午开始,吴帅龙又陆续接到了很多住客的电话,一开始是要订房间,后来即使知道房间已订满,也有人请求来民宿的公共区域歇脚。在接到数通求助电话后,吴帅龙决定,不再接受付费预订房间,“将50多家分店的房间全部共享出来,免费为大家提供落脚点以备歇息。”

 

20日晚上9点左右,他将提供救援的信息发到了朋友圈和微信群后,大量电话就打来了。打来求助和借宿的人遍及整个郑州,“我们的民宿房间在郑州市各个区都有分布,求助的人打电话过来,我们就提供就近房间的位置和入住密码,指导他们去房间避雨。”

 

吴帅龙告诉新京报记者,20日夜间,50多家分店共接到1000多通求助电话,“最忙时一分钟就来一个电话,我们有个同事的通话记录都划不到底。”吴帅龙表示,因为打来电话的人实在太多,他们无法统计具体有多少人入住到房间里,“有的人已经住进去了,有的人就在周围,但因为暴雨受困无法移动,没能到达房间。”

 

现在郑州市区的情况有了一些好转,部分人员已经陆续撤离,但仍有外地旅客因无法订到住宿房间而滞留在民宿,“有旅客住过之后想继续留,就打电话订房间。所以我们发了通知,不接受任何付费住宿,依旧为大家提供免费的落脚点歇息。”吴帅龙说。


7月20日晚,正在接纳旅客的郑州东站城际酒店。受访者供图

 

雨一直下,造成列车停运,大量旅客滞留郑州东站。东站的西广场上、候车厅里、便利店门口,到处都挤满了人。

 

滞留不知道还会持续多久,有人在没过小腿的车站外驻足张望;有人在湿漉漉的地板上席地而坐;有人在已经漏雨的候车厅撑起雨伞。

 

郑州东站附近的城际酒店的大厅也接纳了上百位因暴雨滞留的旅客。

 

“从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雨。”负责酒店前台服务的辛国辉称,自20日下午开始,城际酒店为受困人群提供避雨休息的场所和免费的热水、毛巾、小食和一次性拖鞋,从东站到酒店那段原本仅10分钟就可以走到的路,现在旅客需要蹚着几近没过腰部的积水走半个小时才能到达。

 

酒店所在地的地势相对较高,但积水也已没过台阶。站在前台,辛国辉看到不断有人淋着雨来到酒店歇脚,“20日晚间,雨最大的那段时间,在酒店前一处井口的位置,水流又急又大,那些人就手拉着手一个扶着一个走过来,还有一位大哥,浑身已经湿透,他最后把鞋子和裤子拿在手里,赤脚走进大厅。”辛国辉说。

 

由于房间已经爆满,酒店重新布置了大厅和餐厅供人们休息,场地有限,之前储备的一次性拖鞋、水果零食等物资也一点一点被消耗,“我们有几位员工曾出去采购一些补给的食物,但发现周边4个商店基本已经售空,在商场走廊里避难的人群中,还有母亲带着孩子在打地铺”,辛国辉叹了口气,“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


7月21日,滞留在郑州东站的旅客。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暴雨夜寻“无家可归人”,学校一晚收留近200

 

21日中午,接通新京报记者电话时,梁晓(化名)下意识脱口而出“您找到住的地方了吗?”从20日晚上八九点开始,他就一直在重复这句话。

 

梁晓是郑州市二七区一家民办培训学校的教师,学校位于郑州火车站附近。梁晓记得,20日下午五六点的时候,郑州的雨还是中雨,等到七八点的时候转为了暴雨。“我们校长说这种时候,大家都要尽一份力,告诉附近的被困居民,可以来到学校借住。”因为家离学校很近,梁晓主动赶往了学校。

 

老师们把学校可以借住的信息发到社交平台和个人朋友圈,这条信息后来也出现在救援集合帖中。很快,滞留在地铁站、火车站周围的人纷纷给他打电话。

 

接到电话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把求救者平安地带到学校里。晚上九十点,雨下得更大了。学校一共有七八个老师参与救援,其中有两三个人几乎一直在外面冒雨“寻人”,把要来借住的人从地铁站口接回学校。暴雨把梁晓淋了个透,路面上的积水一直在涨,积水最深没过腰。梁晓记得,自己两只脚都泡浮肿了,一个晚上连换了三套衣服。

 

20日晚,学校接收了近200人。学校彻夜供水供电,免费提供热水、面包、火腿肠。大厅里、走廊上、教室中、宿舍内,躺满了被暴雨困住的人。

 

他们救援的人有两三岁的小孩,还有孕妇。梁晓和他的同事会优先把行军床给孩子和孕妇腾出来,再给他们提供被褥和食物。原本给学生配备的被褥也被分发下去,这些物资的消耗梁晓都没有计算,“现在谁还有心思计算这些呀。”


7月20日,郑州市二七区一家民办培训学校中收留了近200人。受访者供图

 

在距离梁晓单位三公里外的郑州市第五中学,成为了管城回族区的一个应急避难场所。

 

副校长王耸是20日晚上七点多收到要求协助的通知。事发紧急,学校临时腾出了一楼的六个教室并准备了热水。“缺医少药是比较大的困难,我们赶紧联系了卫健部门,卫健部门紧急抽调两名医务人员支援,提供医疗服务和安抚工作。”

 

截至21日凌晨两点多,他们统计上报给区政府的救助人数共计53人。校长张天佑记得,一开始有二十多个周边社区的人,因为家里进水疏散过来;后面陆续来的人或是因为车抛锚,或是乘公交车被困的乘客。

 

王耸记得,一位男士坐在教室里正在拧长裤上的水,见到他进来,站起身鞠了一躬。那一刻让王耸很感动,“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点受宠若惊。”在学校没有食物储存的情况下,有四位女士自发地蹚过水流,到校门口对面的小卖部买了些吃的,回来分给大家。

 

水流渐渐退去后,五中开放了停车场,让外面的车进来避难。

 

老师们一夜没睡,整夜巡查。21日早上九点,直到最后一位避难群众离去,几位老师才瘫坐在椅子上休息了一会。“五中还是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我们已经做好了再次提供救助场地的准备,包括热水、毛巾、食物和常备药品。”王耸说。


7月20日晚,郑州市第五中学的两名老师正在雨中迎接群众。受访者供图

 

铲车、消防车、救护车为临产孕妇开出一条“生命通道”

 

20日晚,郑州圣玛妇产医院紧急成立10人车队为临产孕妈提供24小时接送服务,每辆救护车上都会备好急救药品、待产包、急救包等物品以备孕妈不时之需。

 

郑州圣玛妇产医院的医生王静回忆,20日晚暴雨时段,金水区一名孕产妇因为已经超过预产期,家属想要送她前往医院,但因积水过深,孕妇和家属被困在小区负一楼的地下停车场,连续14小时没有脱困。

 

21日上午,医院车队接到求救电话赶到现场,因为小区周围水深已经接近1米,救护车只能选择绕行在小区门口一处地势稍高的地方进入,开到车库门口时,孕妇家属正站在出口处,“我们合力把孕妈抬上救护车,上车后孕妈因被困一夜,没有休息好,再加上胎位不正,上车后我们便联系医院的医护人员接应。”王静说。

 

返程途中,一辆辆缓慢前行的车辆看到救护车,自发让出了一条通道。已经跑了一夜的救护车得以在油耗尽前抵达附近的一处加油站,工作人员得知救护车上孕妈情况紧急,立即安排疏通排队加油的车辆。救护车终于安全抵达医院,王静看到,孕妇被扶上轮椅推进医院时一边笑着一边哭着。

 

截至21日下午两点,医院车队已经接到11名孕妇,王静称“大家都不知道途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信号时不时中断,和家属的联系也只能断断续续进行,我们有一辆救护车穿过桥洞时,因为桥洞积水严重出现抛锚,只能尽快将孕妈转移到其他车辆上送往医院。”

 

王静说,“由于当前医疗资源有限,我们已经通知非紧急病症的患者先在家等待,如遇孕妈急产情况,我们紧急救援小组会优先派车及医护人员到达。”

 

除接送车队外,铲车、消防车也在为孕妈开出一条“生命通道”。郑州圣玛妇产医院医生李艳超介绍,21日上午,东区一位临产孕妈先被挖土机送出水深区域,接着乘坐消防救援车被紧急送到医院。

 

21日下午45分,呱呱坠地的女婴发出了第一声啼哭。

 

“体重3100克,这一路上可不容易,又是铲车,又是消防车。你姑娘真行,别人坐不了的车咱都坐。”护士看着女婴父亲怀里小小的她,笑着说。

 

妈妈抱着怀里刚出生的小宝宝遗憾地说道,“送完我们救援人员就立即赶回去抢险了,连个名字都没来得及问,也没能说句谢谢。”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薄其雨 实习生 吴静涵 朱恩民 兰涵

编辑 刘倩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