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的土壤资源,如今的黑土地面临着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的严重风险,黑土地该如何更好的保护?近年来,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为核心的“梨树模式”逐步在更广泛的区域推广,在实际推广应用中,人们对这种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也有了更深的认识。7月22日,来自业界的相关专家以及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在第七届梨树黑土地论坛暨吉林·四平黑土地保护日活动上,以保护黑土地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报告与研讨。

 

播种机。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高强:在保护黑土地的基础上实现玉米绿色增产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高强及其团队,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进行黑土地研究已经十多年。近期,从碳中和的全新角度出发,基于东北黑土地现状与保护措施,高强提出了黑土地玉米绿色增产的途径。

 

高强从碳中和角度出发,提出了黑土地玉米绿色增产的途径。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高强表示,30%-50%秸秆覆盖还田、有机无机配施等是黑土地玉米增产减排的重要途径,其中,通过秸秆覆盖还田的碳、氮足迹测算结果显示,随着秸秆覆盖还田量的增加,单位面积、单位产量碳足迹也有所提高,30%秸秆覆盖还田量的产量最高,单位净现值碳足迹最低,因此从绿色增产的角度出发,推荐30%-50%秸秆覆盖还田。

 

研究结果还显示出,有机无机配施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量及氧化亚氮排放量,还有效降低了碳、氮足迹,因此,有机无机配施是增产减排的重要途径。

 

此外,黑土地玉米实现绿色增产离不开机械化手段升级,高强表示,通过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条耕模式虽有效增加了产量,但同时也增加了农田碳、氮足迹,原因是,条耕机运行过程中消耗的柴油、电量较高,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在未来农机制造过程中还需优化,以保障农业绿色发展。

 

马守义:条带耕作受到农民欢迎

 

黑龙江农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守义及其团队,在龙江县开展了大面积的黑土地保护工作。“为什么要保护黑土地?”马守义表示,东北大平原黑土地是中国人的饭碗,在现代传统农业中,人们长期的精耕细作、种植单一作物、焚烧秸秆、种地不养地,“黑土地在变少、变薄、变瘦,土地没有劲了,化肥伺候,作物没有劲了,农药伺候,最后留给土壤的只有化学物质。”


马守义建议保护黑土地应大力推广条带耕作。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马守义表示,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建立科学的轮作制度是黑土地保护的必然路径,在黑土地保护过程中,保障农民利益是关键。在多年的黑土地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中,马守义认为,条带耕作可以保证播种质量、保障有效地温、部分休耕,还可提高土地的抗旱抗涝能力,在实践中得到证实,条带耕作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目前,在国家黑土地保护龙江试验区,保护性耕作经过2018年至2020年三年,发展到70多万亩,其中传统的机械也转向了保护性耕作机械。

 

不过,马守义表示,在目前的保护性耕作中,还存在播种质量差、春季苗长势弱、多年生杂草等问题。对此,马守义提出建议,大力推广条带耕作,建议吉林省打造梨树模式这块“金牌”。

 

王庆杰:玉米免少耕播种任重而道远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王庆杰,多年致力于研究玉米免耕播种机具。王庆杰表示,少免耕高速精量播种是玉米绿色高效生产的发展方向,此前国内外播种机器并不能完全适用国内少免耕播种技术应用。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垄距一致性差,垄台大小不统一,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在玉米垄作少免耕播种技术中,原垄台播种是最大的难点。

王庆杰表示,在玉米垄作少免耕播种技术中,原垄台播种是最大的难点。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通过相关研究实践,王庆杰认为,条带耕作有利于地温提升,并且机具简单可靠性高,“这种技术模式适应性强,播种质量有保证,且容易推广。”不过王庆杰坦言,该模式也存在作业工序增加、油耗提升、施肥增加的缺陷。

 

目前,王庆杰及其团队也正在进一步研究,在免少耕条件下化肥的减施技术,其中包括液态肥精准对靶点施系统、颗粒化肥穴施肥播种、化肥分层施用技术等,研究播种质量全要素控制技术,将播种、开沟、限深、镇压、覆土播种等各要素变成“协调可控运动”,实现玉米免少耕播种的智能化和智慧化。

 

“总体来看,玉米免少耕播种任重而道远。”王庆杰表示,相信保护性耕作的推广速度会越来越快,质量越来越好。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