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曹晶瑞)7月27日下午,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年会世界种子与粮食安全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制》为题作了报告,并对如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建议。


7月27日,在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种子与粮食安全发展论坛上,陈温福院士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制》为题作了报告。视频截图


陈温福介绍,2018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发布了《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不良状况报告》,报告显示,全球仍有2.8亿人面临饥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进步正在将粮食增长推向极限,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种种迹象表示,未来人类在解决“粮食危机”方面越来越困难,特别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的当下,粮食短缺与饥饿,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我们现在应对世界粮食危机存在哪些问题?陈温福认为,第一,全球粮食生产脆弱,稳定性差,特别是谷物生产,年度间发展不平衡,持续增产潜力不足。第二,区域间粮食安全状况差异大。根据联合国报告,在2019年全球6.9亿饥饿人口中,亚洲就有3.8亿,非洲有2.5亿,分别占55%和36%。第三,谷物消费量快速增长。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能源需求等导致世界谷物消费快速增长。2020年至2021年度世界三大谷物(小麦、玉米、稻谷)消费量达到了26.49亿吨,比20年前增加8.2亿吨,增长了45%,其中玉米的增幅高达90%。这主要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生物能源政策,极大地增加了玉米消耗导致的结果。第四,粮食市场复杂多变且剧烈波动。剔除2008、2009年世界粮食市场一场大幅度波动,2010年至2018年小麦、玉米、水稻价格幅度超过5%的分别为23次、24次和17次,明显多于2000年至2009年的14次、20次和5次。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扬。第五,全球谷物贸易被少数国家垄断。

 

陈温福表示,我国历史上也发生过几次粮食危机,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在粮食安全上取得重大成就,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谷物基本实现了自给、口粮处于绝对安全的水平,粮食储备和应急体系逐步健全,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我国用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世界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一些问题,耕地资源约束、耕地环境的约束、水资源的约束、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的约束等。

 

在确保粮食安全对策方面,陈温福表示,首先是管理好既有耕地,“藏粮于地”。事实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单产已经超过了550公斤,甚至达到了600公斤以上,因此,只要建设好10亿亩高标准粮田,旱能灌,涝能排,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一定标准,确保每年5亿吨粮食产能是完全可能的,我国只要每年生产5亿吨以上粮食,就基本实现紧平衡,再加上一些调剂即可实现永久粮食安全。第二是利用好有限的淡水资源,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东北粮仓的农田水利工程。第三是合理利用不是依靠国外资源,以企业形式走出去,生产出、拿进来。我们需要国外粮食调剂,但是不能依靠国外粮食调剂。第四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藏粮于技”,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实现用最少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第五是杜绝浪费,“藏粮于民”。我国粮食总产量经过多年稳定增长以后,已逐步进入平台期,暗示未来我国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将面临更多、更复杂、更不稳定的因素、管控“粮食危机”将越来越难。“目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主要以国储为主,民储已经基本不存在,民储对于调节粮食危机发生时候的市场供应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如何鼓励民储,建立一种长效机制,由国家投资来解决民储仓储问题可能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调剂的路子。”陈温福表示。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