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栾若曦)“英国伦敦仅用3个小时便下了一个月的雨量。”英国《每日电讯报》指出。

 

当地时间7月25日,暴雨侵袭伦敦及周边地区。《纽约时报》指出,这已经是伦敦地区在两周内,第二次遭遇暴雨袭击。

 

近期,强降雨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困扰世界多个地区。除伦敦外,印度西部城市也遭遇连日暴雨袭击,中国河南刚经历了一场罕见暴雨,欧洲中西部地区也受到暴雨侵袭。

 

专家指出,尽管具体成因不同,但各地强降雨事件背后其实有所关联。暴雨过后,伦敦还出现严重内涝问题,专家认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情况都与伦敦相似,并没有为气候变化做好准备,因此应主动采取措施调整城市结构以适应气候风险。

 

“这是一条运河,不是道路”

 

在伦敦及周边地区经历暴雨期间,原本停靠在街道边的汽车看上去就像被困在河流里,救援人员不得不乘筏子营救困在公共汽车中的乘客,火车站也被淹没,交通情况一度非常混乱。

 

“在人行道上走路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条运河,不是道路。”28岁的埃迪·艾略特告诉美联社,他从小在伦敦长大,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就平均降雨量而言,7月份的降雨量预计将达到47毫米,然而伦敦东部在3小时内降雨量便达到了51毫米。

 

据BBC报道,强降雨引发洪水,由于洪水泛滥,伦敦许多道路都被关闭,其他未关闭的道路也出现了长时间的交通延误。另外,9个地铁站也被关闭,其中包括8个地下站和1个地上站。此外,伦敦的两家医院因受到洪水影响,将非急诊患者拒之门外。

 

当地时间7月26日,伦敦消防队表示,他们一共接到了1000多个与洪水有关的紧急求救电话,有民众被困在车里,还有民众被困在住所中。

 

就未来天气而言,英国《卫报》指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仍将很不稳定,当地时间7月27日之后可能会发出更多的降雨以及雷暴警告。

 

全球各地暴雨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于此次伦敦及其周边地区暴雨天气的成因,英国气象局气象专家史蒂文·基茨(Steven Keates)解释称,近期英国经历了连续的高温天气,热浪使得地球表面热量上升,与大气中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气流汇聚进而引发强降雨。

 

德国气候服务中心(GERICS)气象学教授卡斯滕·豪施泰因(Karsten Haustein)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强降雨天气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属于夏季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强降雨事件发生的频次和降雨量水平。这背后其实与气候变化相关。英国雷丁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系水文学家杰斯·诺伊曼(Jess Neumann)对新京报记者指出,随着全球变暖,温暖的大气可以容纳更多的水分。近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2℃,这意味着大气可以多容纳7%至8%的水分。

 

豪施泰因进一步分析称,这就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方面,将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让雨水落下,这就意味着在降水前,将出现更长时间的干旱期。另一方面,一旦降雨,降雨量也将较以往大得多,进而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洪水。

 

伦敦不是近期唯一遭遇暴雨侵袭的地区。

 

上周,受台风“烟花”影响,中国北方经历暴雨天气。近期,印度多地受到暴雨天气影响,出现多起洪水和山体滑坡事件。7月中旬,欧洲西部多国出现暴雨天气,并由此引发洪灾,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德国,目前已有至少177人在洪灾中丧生。

 

豪施泰因指出,近期全球各地的极端降雨事件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它们均由各自地区特定的天气模式所引起。不过,极端天气之间的间接联系在于,它们再次证实,随着全球变暖,在世界许多地区的极端降雨事件都在变得愈加频繁。

 

专家称城市应为气候变化做好准备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如今伦敦在暴雨之中的内涝场景也在残酷地提醒民众,即使是世界上最富裕的部分城市,也没有做好应对极端天气危险的准备。

 

上个月,英国政府的独立气候咨询机构——气候变化委员会(the Climate Change Committee)发布了一份报告,旨在研究气候变化对英国的影响。该报告指出,英国的“适应措施未能跟得上气候风险恶化的脚步”。

 

此前,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学教授西蒙·多纳(Simon Donner)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当前气候问题的核心在于人们改变气候的速度快于适应的速度。

 

而提升适应能力,可以从政府、民众以及城市建设本身三方面入手。

 

面对未来的极端天气,政府部门应首先做到更好的预报和预警沟通。诺伊曼指出,欧洲洪水感知系统(EFAS)提前4天预测了德国的洪水,这些信息和警告被发送给德国政府,本应进一步转交给地方政府以帮助他们采取行动。然而,德国部分地区“警告链”中断,导致重灾区没有收到任何警报,这种情况不应该再发生。

 

在伦敦暴雨之前,虽然英国气象局、环境署等多次发布预警,但英国雷丁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利兹·斯蒂芬斯(Liz Stephens)指出,英国应对地表洪水的管理与组织机构极为复杂,各自为政,也难以起到应有的预警作用。

 

其次,从人的适应角度出发,斯蒂芬斯认为,就目前而言,即便提前有洪水或其他灾害预警,民众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信息,这导致民众无法提前做好准备。

 

据CNN报道,伦敦暴雨中,还有不少民众在水位明显上升的情况下,想要开车离开街道,这其实非常危险,汽车被冲走及民众被困车中的可能性非常大。这都体现出,民众并未认真对待洪水或不知道如何认真对待洪水。

 

因此,教育至关重要。诺伊曼指出,教育可以确保民众在面临洪水风险时掌握所需信息,充分了解如何应对洪水以及如何保护自己。这不仅限于洪水,其他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教育也同样重要。

 

最后,想要提升城市“适应”的速度,就需要重新考虑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诺伊曼指出,城市地区长期铺设混凝土和硬质材料,这就导致地面无法吸收任何水分,因暴雨发生洪灾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仅建立堤坝、水坝等坚固防御措施是不够的,适应行为需要“软硬兼施”。这意味着重新思考和设计城市区域,以帮助缓解炎热和潮湿的条件,例如绿色墙壁、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建造可持续的城市排水系统、更透水的表面,对城市规划实行更严格的控制。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编辑 张磊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