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截至7月28日22时,中国队以12金6银9铜暂列金牌榜第2名,这其中每一块奖牌都包含了夺金的喜悦与遗憾的泪水。比赛固然会分出胜负高低,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是运动员们敢打敢拼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


【奥运赛事】


石智勇再次打破世界纪录。图/新华社


7月28日晚,里约奥运会举重男子69公斤级金牌得主石智勇出马,他在这个奥运周期升重后成为男子73公斤级最大夺冠热门。不负众望,他以打破世界纪录的364公斤总成绩夺冠。这枚金牌是中国代表团在东京斩获的第12金,也是石智勇个人第2枚奥运金牌。阅读全文>>>


肖若腾在比赛中。图/IC photo


东京奥运会28日晚结束体操男子个人全能决赛争夺,北京选手肖若腾6项全部出色发挥,以总成绩88.065分得到一枚银牌 。孙炜总分87.798排名第4,冠军被日本选手桥本大辉摘得。阅读全文>>>


三人女篮姑娘们庆祝胜利。图/新华社


有颜值有实力,长发美短发帅,中国三人篮球女队的杨舒予在本届奥运会期间狠狠地圈了一波粉。出生于2002年的她没有让大家失望,和张芷婷、万济圆、王丽丽三位队友一道,帮助中国三人篮球女队获得奥运会季军,创造中国篮球的历史。阅读全文>>>


【奥运人物】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73公斤级中,3项世界纪录保持者石智勇再次轻松夺冠,拿下中国体育代表团本届奥运会的第12枚金牌。


石智勇展示“中国力量”。图/新华社


石智勇的比赛通常激情四射,呐喊、捶胸、坐杠铃上都是他惯用的庆祝方式。石智勇说自己像一只猛虎,平时关在笼子里,比赛便是猛虎出笼、放飞自我的时刻。无敌的自信建立在艰苦的训练过程中,石智勇说自己是个狠人,训练没有达到目标会大骂自己。


比赛中,活力四射的石智勇也会有小迷信。里约奥运会后,石智勇一直背着那个见证他首夺奥运冠军的背包。5年了,背包外沿的奥运五环标志都快磨掉了也不舍得换。石智勇说,这个背包给他带来过好运。这一次,好运在继续。阅读全文>>>


这一次,5年的目标终于完成了,石智勇终于松了一口气,他说现在就想回家好好休息,把宁波的房子装修了,然后成个家。在现场媒体的鼓动下,石智勇害羞地向未婚妻表白:“让你久等了,回来娶你!”阅读全文>>>


28日晚,北京体操男队在先农坛体校综合训练楼通过电视直播集体观看了东京奥运会体操项目男子个人全能比赛,见证了北京选手肖若腾获得亚军的整个过程。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陈刚回忆了陪伴肖若腾一路成长的经历,为他成为国内顶尖男子体操选手感到骄傲。


7月28日,肖若腾在颁奖仪式上。图/新华社


肖若腾对赢有一份执念,为争金牌不惜冒险加难度。这一切,从小带他的陈刚都看在眼里:“谁不渴望冠军?我和他父母一样也希望看到他如愿以偿。在我眼里,肖若腾这一路走到现在,真的克服了太多困难,所以只要他想坚持,我们都会一直陪他实现心愿。”阅读全文>>>


从2018年亚运会站上最高领奖台,到2019年三人篮球世界杯夺冠,再到东京奥运会获得季军,中国三人篮球女队一直离不开两个人,主教练许佳敏和主力队员张芷婷。两人在上海青年队时期的缘分一直延续到奥运会赛场。


张芷婷出生于1995年,和许佳敏只相差10岁,但这不影响师徒之间的情谊。


半决赛,张芷婷(右)与俄罗斯球员拼抢。图/新华社


“和许指导搭档这么多年,她作为教练员,给了我很多自信心,特别是当我遇到困难、怀疑自己的时候,她会很坚定地告诉我,我是可以的。她的那份信任让我很受鼓舞。”或许正因为许佳敏的存在,从亚运会、世界杯再到奥运会,张芷婷始终是球队的绝对主力。


新队友之间尚需磨合,没关系。长时间没有打国际大赛,那就用更刻苦的训练弥补。奥运会的对手非常强大,在球场上努力拼下每一分就好。还有一点非常关键,无论球队遇到哪些困难、挫折,张芷婷的身后都有恩师许佳敏。


持续5天的奥运会三人篮球激战已经落幕,许佳敏、张芷婷这对师徒显然可以昂首离开。阅读全文>>>


【今日看点】



乒乓球项目将诞生女单金牌,中国乒乓球队的陈梦、孙颖莎能否闯入决赛,甚至是会师决赛值得期待。中国游泳队将参与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的争夺,张雨霏、俞李妍也将参加女子200米蝶泳的比拼。体操女子全能比赛,中国队的唐茜靖、芦玉菲有望进入决赛。中国女排将继续展开小组赛的争夺,迎战俄罗斯女排。阅读全文>>>




关注中国奥运军团最新战况的同时,全国多地出现的新冠疫情仍在不断提醒我们,防疫之心不可松懈。


截至7月27日,南京疫情相关感染者在8天内达到171名。这起疫情始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该机场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重要枢纽”,航线通达国内78个主要城市及国际和地区35个城市航点。在机场员工被报感染后,异地陆续发现该机场员工家属、航班乘客等感染,传播链已延伸至5省9地。


工作人员在南京禄口机场T2航站楼内进行消杀。 图/新华社


南京机场缘何造成病毒外泄?


一位防疫专家向记者表示,国际航班抵达机场,涉及一系列后续工作,有一名工作人员感染,造成小群体内播散,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疫情就可能逐步散开。


疫情溯源进展如何?


有的存在明确密接史。如安徽马鞍山感染者童某某,他是南京人,也是禄口机场一位清洁女工确诊者的丈夫,在南京市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之间往返从事临时装潢工作。


有的到过南京禄口机场,如宿迁、大连、沈阳、珠海、绵阳、芜湖报告的感染者。有一些仅在机场短暂停留,有一些离开机场后,还乘坐了网约车、大巴等前往目的地。


有的未有南京禄口机场旅居史,通过病毒基因测序,才明确与南京疫情的关系。如四川泸州感染者陈某,7月18日至24日在上海参加培训,之后从上海乘机抵达泸州。


这些病例进入各地后,带来了当地甚至跨省的继发传播。阅读全文>>>


7月28日晚8时40分,成都市卫健委副主任何晓通报,7月27日21时—7月28日18时,成都市新增报告5例本土确诊病例,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其中5人为湖南张家界市来(返)蓉人员,1人为关联病例。阅读全文>>>


7月28日,成都市民核酸采样点接受采样。图/新华社


据国家政务服务小程序消息,截至2021年7月28日15时,成都两地升级为中风险地区,分别是:青羊区光华街道优品道曦岸和高新区石羊街道都城雅颂居。阅读全文>>>


因7月26日诊断的辽宁省大连市3例无症状感染者、7月27日诊断的大连市1例无症状感染者等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轨迹交集,共同指向张家界7月22晚魅力湘西剧场,经评估,7月22日晚第一场(18:00-19:00)魅力湘西所有观众属于高风险人群。


张家界这个剧场怎么了?


“当晚大概有2000多名观众,大家没有间隔一个座位,都是挨着坐的。”7月28日17时,据媒体采访张家界魅力湘西工作人员时表示,“进剧场是要求大家佩戴口罩的,但无法保证游客全程佩戴口罩。”


大连流调显示,2021年7月27日0时至20时,大连市新增1例确诊病例,此病例与大连市7月26日发现的途经南京禄口机场的无症状感染者在外地有共同轨迹交集。


该患者7月19日晚乘火车前往长沙,7月20日早上从长沙乘火车前往张家界,7月20日-7月24日在张家界游玩。患者与7月26日大连主动排查的南京关联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曾于7月22日在张家界共同观看同一场次(约18时至19时30分)大型演出。观看演出席位均为A座席居中位置,前后邻排(8、9排)。


此外,成都病例是否与大连病例有关联,需要等待进一步的流调溯源结果。阅读全文>>>




每一段癌症患者们的抗癌经历,都是在向我们诠释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49岁的殷巧亮是一名乳腺癌患者,20多年来一直经历磨难:1998年,丈夫就患尿毒症失去劳动能力,殷巧亮不离不弃,一边打工,一边照顾丈夫和女儿,10年时间花光了所有积蓄,也没能挽回丈夫的生命。


6月8日,沈阳,拆线后,殷巧亮胸部隐隐作痛。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2010年,殷巧亮被查出乳腺癌。当时的她,还没从失去丈夫的阴影中走出,痛哭过后,她咬牙走上了抗癌路:6次化疗,左乳整个切除。2020年,病魔又一次来袭,殷巧亮乳腺癌复发。手术后,她又失去了右侧乳房。


不幸的生活让殷巧亮体会了人间的苦难,对身边朋友们的帮助和鼓励也格外珍惜并想要给予回报。


几年来,殷巧亮一边打工一边投身志愿服务,即便是在乳腺癌复发后的治病期,也没有停止。做志愿服务能让殷巧亮获得快乐,她希望她微薄的力量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温暖,就像她在低潮的时候感受到朋友们对她的善意。阅读全文>>>




“没法接受”或许是大多数人听到遗体捐献的第一反应。


2009年冬天,63岁的朱秀芳要捐遗体,两个女儿不舍也不解,她们激烈争吵,哭了整整两天。那些年,丈夫陈清秀的老年痴呆症几乎摧毁了朱秀芳的晚年生活。从无法接受丈夫生病,到与女儿激烈争执,再到平静接受离别,这一路,朱秀芳走了七年。


7月11日,朱秀芳正在翻看遗体捐献的宣传资料。新京报记者 马延君 摄


她决定捐献自己和丈夫的遗体,为了寻找丈夫患病的原因,也为了更多人不再受老年痴呆症的折磨。


在同一个小区,一位名叫吴朗的老人在2000年也捐献了自己的遗体,他希望能够“帮助医学教学发展”。


同小区的老人们听说了吴朗与朱秀芳的故事,开始了这场特殊的遗体捐赠接力。有人为了证明自己“还有点用”,有人则是受够了病痛折磨,希望“后人少遭点罪”。如今,已有33位老人相约捐献遗体。


不久前,老人们相约捐献遗体的故事传到网上,成了新闻。媒体们蜂拥而至,朱秀芳对着镜头,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她和丈夫的故事。回忆又被勾起来了,采访结束,独自回到家中,推开屋门,面前还是那个擦拭干净的鱼缸,丈夫离开后,家里没人再养过鱼,鱼缸里空荡荡地摆着一排珊瑚石。


忍不住翻出陈清秀的照片,看了又看。她不确定女儿是否真的原谅了她的决定,也没有去问丈夫的遗体究竟做了哪些研究,器官和眼角膜又救了几个人,“捐了就捐了,不要问那么多,给人添麻烦。”


但“这个世界上总归有人因为他,继续活着吧”。阅读全文>>>



编辑 艾峥 魏冕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