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徐美慧)《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近日面向社会公示,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其中提出,青岛将打造全球知名的海湾都会。

 

除青岛市之外,近期,成都、武汉、深圳等多地均发布国土空间规划,这是“多规合一”后各地首次发布未来规划。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多地的未来规划有何特点?城市人口规模如何?交通发展怎样?新京报记者梳理以下几大关注点。


关注1:各地城市人口规模如何?

 

在各地公示的规划中,对于未来的人口规模进行了规划。

 

在人口规模方面,成都提出,将坚持以水定人、以水定城,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约束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确定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400万人。

 

考虑人口流动性和人口发展的不确定性,成都按照规划城市人口上浮20%配置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

 

根据此前四川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成都市的常住人口首次突破2000万大关,达2093.8万人,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四个常住人口超过两千万的城市。

 

深圳提出,2035年规划常住人口1900万人,实际服务管理人口2300万人以上。

 

规划指出,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基于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现实状况,综合考虑城市宜居水平,按照190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按照2300万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行政管理、医疗等公共服务和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

 

根据此前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市常住人口为1756万人。

 

武汉则提出,至2035年,规划可容纳常住人口1660万人,按照2000万人的服务人口配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根据此前发布的武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武汉市常住人口达1232万人。

 

关注2:多地提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在区域协同方面,多地在规划中提出打造城市群的概念。

 

成都提出,将推动区域协调,共建成渝世界级城市群。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将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发挥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能源。

 

同时,成都将推动干支联动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以成都为中心,德阳、眉山、资阳为支撑的成都都市圈;建好“经济区”,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深圳提出,将主动负担起区域发展引领责任,携手周边城市共建粤港澳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规划提出,深圳将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强化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同时发挥“一核一代一区”主引擎作用。

 

此外,深圳还提出,将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并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

 

武汉提出,将加强武汉城市圈与长沙、南昌等城市群产业协作、交通联网、创新协同和生态共治,打造长江中游世界级城市群。

 

同时,武汉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立体交通网络,建设辐射全国、连接国际的中部枢纽,建成长江经济带、京广发展轴“十字形”城镇走廊的重要支点。

 

青岛则提出,将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挥青岛核心引领,构建协同互补的区域空间格局。

 

关注3:航空、铁路、城市交通……“交通枢纽”概念频现

 

在增强门户枢纽功能方面,成都提出,将以天府、双流国际机场为支撑,打造中西部面向全球的航空门户枢纽;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载体,构建中西部面向泛欧泛亚的陆港主枢纽。

 

按照规划,成都将构建“148”高铁圈,即成渝地区1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通达,北上广等全国主要城市8小时可达;“3820”高速公路交通圈,即成渝地区3小时可达,西安、昆明、贵阳等周边省会城市8小时可达,北上广等城市20小时可达。

 

在城市交通方面,成都提出,将推动都市圈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四铁融合。”成都提出,公交出行分担率占机动化的70%,轨道出行占公交的80%,绿色交通出行分担比达85%。

 

深圳提出,将宝安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空铁综合枢纽,旅客吞吐量达到8000万人次以上;同时推动深圳都市圈城际线网的规划建设,打造“轨道上的一小时都市圈。”

 

在轨道交通方面,深圳提出,将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客运枢纽为核心、其他公交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交体系,建成1000公里以上的地铁网络,实现都市核心区与外围城市功能中心45分钟可达。

 

武汉提出,将整合城市交通资源,全面提升武汉空港、陆港、水港的联运能力,打造高效便捷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在轨道交通方面,武汉提出将实现近汉城镇30分钟到达副城中心,60分钟到达主城核心区,实现重要交通枢纽、市级中心、副城中心之间30-45分钟互通。

 

青岛则提出,将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其中,将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创建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沿黄流域的最便捷出海口,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临港经济区。

 

关注4:不同地区发展目标各异

 

在首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各地也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未来发展目标。

 

青岛提出,将建设全球知名的海湾都会。

 

其中,到2025年,青岛市基本建成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到2035年,建成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到2050年,建成开放创新、包容多元、美丽宜居的全球海湾都会。

 

成都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到2035年,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深圳提出,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园,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2050年,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编辑 胡闲鹤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