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各大乳企原奶相继出现过剩,喷粉罕见出现,日喷粉量最高达3000吨,与2020年疫情期间喷粉量相当,中国原料奶市场再次出现不确定性。”近期,奶牛养殖专业杂志《荷斯坦》发文揭示出夏季缺奶季节喷粉这一不寻常现象。


喷粉是指液体的生鲜乳经过灭菌、喷雾干燥等处理,成为奶粉状态。当生鲜乳过剩时,乳企通常选择喷粉,以便于储存,减少损失。有奶农告诉新京报记者,往年受夏季产奶量减少及各大乳企备战中秋、国庆市场影响,奶价会7月至十一期间迎来一轮上涨。然而今年入夏以来,乳企的抢奶大战并未上演,个别地区的收奶价格也未明显提升,不少奶农担忧原料奶市场回到2018年以前的低谷。


业内专家认为,尽管国内近两年大规模新建牧场,但在进口奶源和消费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尚无法判断国内奶源供给是否过剩。从目前下游乳企反馈的情况来看,乳制品消费并未下降,但市场受到去年库存影响。“如果今年10月产奶量正常后依然出现喷粉现象,且乳制品消费增加不明显,就可以判断是奶源过剩。”


7月出现罕见“喷粉现象”


之所以说7月喷粉不寻常,是因为奶牛适宜生产的温度是10℃—20℃,当温度超过27℃时会产生热应激反应,出现体温上升、食欲下降、产奶量下降等现象,因此夏季往往是奶源最紧缺的季节,由奶源过剩导致的喷粉现象很少发生。


“往年的这个时候最缺奶,一是产奶量少,二是后面连着中秋、十一双节,乳企都在忙着收奶、备货,彼此间竞争,奶价也会环比上涨20%左右,这一现象会从7月份一直持续到十一过后。”然而令天津奶农张兴发(化名)感到意外的是,“抢奶”和“涨价”并没有在今年夏季如期到来,他目前拿到的原奶收购价依然维持在每公斤4元左右,不仅低于4.5/公斤的预期,也低于去年同期4.3/公斤的收购价。


据《荷斯坦》杂志调查了解,今年7月,三大乳企及部分地方乳企均报告原奶过剩,喷粉再次现身市场,“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现象。”在同月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多位业内人士也反映了奶源过剩问题,并对原料奶的市场前景表示担忧。“大型乳企每天最多原奶过剩达1000吨,用来喷粉,如果持续一个月,每个企业会有5万吨左右的喷粉量。”


7月份的喷粉现象主要集中在大企业和黑龙江、宁夏、新疆几个主产区,有几天挺严重,到7月下旬基本没有喷粉了,不过进入8月以来还没有出现往年常见的抢奶现象。”《荷斯坦》主编豆明告诉新京报记者,尽管喷粉仅发生在特定时间和地区,但其释放出来的信号却给下游乳品公司带来很大压力,“因为不确定这一现象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


难以判断国内奶源是否过剩


从供给端来看,豆明认为暂时无法判断今年夏季喷粉是由国内奶源过剩造成的。


受进口大包粉及复原乳冲击、原料奶价格低迷及销售困难、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我国奶牛养殖业在2015-2018年进入调整期,荷斯坦奶牛存栏量从2014年的857万头下降到2018年的504万头,下降幅度超过40%。在此期间,上游养殖企业自2016年起普遍陷入业绩泥沼,两大奶源供应商现代牧业、中国圣牧连续3年亏损,其他企业也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


受此前奶牛存栏量持续下降、奶源紧张、需求上涨等因素影响,自2018年底起,我国奶牛养殖触底反弹,进入景气周期。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介绍,2019年以来,我国北方规划了多个奶源基地,如蒙牛在内蒙古开工建设310万头奶源基地项目;伊利在内蒙古建设210万头奶牛养殖示范园区;光明乳业和宁夏中卫共建千亿级奶产业集群;现代牧业也提出2025年实现牛只、产奶量双翻番的目标。


与此同时,下游乳业对优质奶源的争夺也越发激烈,伊利、蒙牛、光明、新希望、飞鹤等头部企业均参与其中,现代牧业、中国圣牧、中地乳业、赛科星、原生态牧业、江苏辉山牧业相关资产均成为收购标的。


在上述因素影响下,我国原料奶产量连续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生鲜牛乳产量为1540万吨,同比增长7.6%。在豆明看来,这份多出来的奶源供给对乳品市场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但判断国内奶源是否过剩,要结合消费需求和国际奶价等多重因素来看,暂时无法得出定论。


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进口乳制品中,除酸奶和婴配粉大幅下降外,其他品类均大幅增长,折合原料奶为1257万吨,同比增长30.3%。目前进口奶粉库存较高,价格已从最高时的3.5万元/吨下降到3万元/吨左右。在国产、进口奶源双增长下,我国上半年原料奶供给增加了400多万吨,供求紧张形势缓解。


尽管如此,我国原料奶主产区整体奶价依然坚挺,这反映出奶源需求依然旺盛。今年6月至7月初,实行原料奶交易参考价制度的省份,如黑龙江、河北、山东、陕西、上海、四川等,均公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或下半年的原料奶交易指导价,环比上一季或上半年均有所上调,指导价区间在3.95/公斤—4.89/公斤不等,增幅区间在0.6%-4.7%


《荷斯坦》杂志认为,各地原料奶交易参考价基本是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成本测算、市场行情分析和预判,由乳企、牧场和奶协三方协商确定的。从各业内人士的分析来看,市场行情预判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很大,当前对消费增长的预期太乐观,原料奶购销市场已经出现了“过剩”。目前“过剩”的量不是很大,对大企业来说很容易消化,只是担心“过剩”的时间会持续多久。


多数乳企反映市场销售正常

在需求端,有声音认为造成今夏原料奶喷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疲软。



奶农张兴发称,“我从乳企了解到的情况是,喷粉是因为奶源供给比去年多,但市场需求增长慢了。” 山东奶农王鹏(化名)从乳企得到的反馈则是,今年消费者购买能力有所下降,低温酸奶“卖不动”,“现在乳企都在等9月份开学,出点学生奶,如果那时不缺奶,全年就不缺了。”


豆明认为,“消费不足”的说法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我们向乳品公司了解到,销售没受到影响,但去年库存太多造成了一定影响。”


《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奶消费38.3千克,同比增长7.1%,增幅比上年增加2.5个百分点。另据经济日报和伊利联合发布的乳制品消费趋势报告,2021年一季度,我国乳制品消费需求旺盛,液态乳品消费量快速提升,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在购买频次和单次购买量方面,低温奶逊于常温奶,因此低温奶消费出现负增长,常温奶增幅高于液态乳品整体水平。


从目前各大乳企发布的业绩预报或半年报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多数下游乳企的业绩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西部牧业营收增长48.6%,净利增长521.37%;燕塘乳业营收增长34.88%,净利润增长85.43%;新乳业预计盈利1.43-1.53亿元,同比增长87%-100%;三元股份预计盈利1.33亿元—1.57亿元,最大增幅超过100%;皇氏集团预计盈利1000万元—1300万元,同比增长1168.08%—1548.49%


目前,光明、君乐宝、现代牧业等企业给新京报的反馈均是不存在喷粉现象,市场销售平稳正常。不过有乳企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透露,近期的疫情反复使市场前景不太明朗,不论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今年面临的形势都很复杂。


有奶农对原料奶前景表示担忧


豆明认为,8月份的奶牛热应激现象可能导致国内奶源短缺,待10月奶牛产奶量正常后,今夏喷粉的原因就会水落石出,“7月喷粉不是偶然发生的,如果到今年10月还出现这个情况,且乳制品消费增加不明显,就可以判断是奶源过剩,但过剩是源自进口增加还是国内供应过剩有待判断。”


李胜利此前曾公开表示,我国奶牛养殖行业主要面临饲料成本上涨、产能过剩、生物安全三大挑战。2020年,玉米期货价格上涨了40%以上,约达2600/吨,达到十年来价格新高点。近两年,豆粕期货价格维持在3000/吨以下,但是随着近期玉米价格的上涨,豆粕价格上涨到3300/吨,且仍存在上涨潜力。20201月—10月,我国进口干草价格处在高位。青贮作为性价比最高的优质饲料,2020年平均每吨也上涨了50—80元。


从供需平衡角度来看,如按当前奶牛存栏520万头、未来5年每年进口10万—25万头奶牛计算,加上自有牛群繁殖,我国可实现原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5%,这意味着2—3年后可能导致奶源供过于求。据李胜利估算,2020年,规模牛场商品奶产量为6.8万吨/天,而乳企需求量为7.4万吨/天,供给小于需求。预计到2022年,供给与需求量的比率将达到8.7万吨/天比8.6万吨/天,即奶源过剩。


目前,已有奶农对原料奶市场前景表示担忧。受前期奶源紧张、奶价走高影响,张兴发原本计划今年购入2000头奶牛扩建牧场,现已有600头入栏,但眼下的市场行情让他直言“前景不好,不敢继续扩建”。除奶价“旺季不旺”外,不断上涨的饲料成本也让他心存顾虑,“饲料成本较去年涨了30%左右,一头牛每天的饲料成本多出10块钱。” 张兴发称,现在有奶农感到“恐慌”,害怕回到2018年之前的情况,“我感觉还是挺危险的。”


与张兴发不同,王鹏认为国内奶源依然处于紧缺状态。尽管国内近几年大规模新建、扩建牧场,但很多牧场处于“有场没牛”的状态。


受贸易摩擦影响,澳大利亚对我国种牛(含奶牛)的出口量走低,第二大来源国新西兰则在今年4月宣布于2023年起禁止海运出口活畜。分析认为,此项禁令将增加我国新建扩建牧场的难度,预计原奶供应紧缺状况将持续,拉长此轮奶价上行周期。


今年3月,现代牧业原总裁高丽娜在公司2020年业绩分析会上曾表示,国内奶价曾在2014年达到新高,但2015年、2016年出现价格回调,2017年至今又开始回升,大家都觉得5年一个轮回。但在疫情发生后,“我认为这个轮回也存在不确定因素。比如今年春季,奶价并没有像往年2月份—4月份那样出现大幅下降,所以不能用老眼光或是老规律来判断奶价走势。”

新京报记者 郭铁 摄影 郭铁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