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业的上市浪潮中又添一员:8月13日,北京第四范式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这也是继旷视之后,又一家冲刺港股上市的国内AI独角兽企业。


招股书显示,第四范式提供以平台为中心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使企业实现人工智能快速规模化转型落地,发掘数据隐含规律并全面提升企业的决策能力。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先知平台及应用产品产生的收入和应用开发及其他服务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旷视、依图、云知声等人工智能企业先后申报上市,但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旷视港股IPO失败后,转战科创板,云知声和依图则终止了科创板IPO。对于这些AI企业上市遇阻的原因,各方众说纷纭,但据业内人士观察,AI企业普遍面临的亏损状态以及未来商业变现的不确定性或是关键因素之一。


三年半时间累计亏损逾30亿元 能否打破盈利“魔咒”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全球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中国AI产业链中90%以上的企业也处在亏损阶段。根据此前旷视、依图科技、云从科技披露的招股书,尽管计算口径不同,但上述公司在报告期近三年时间里的亏损金额均处于几十亿元区间范围内。


对于AI企业的“通病”,第四范式也不能免俗。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该公司年内分别亏损3.72亿元、7.18亿元、7.5亿元。2021年上半年期内,其亏损为11.87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3.88亿元,亏损扩大305.93%。照此计算,近三年半时间里第四范式累计亏损30.72亿元。


该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亏损主要由以下四部分产生:“1、用作开发并提升我们解决方案及技术能力方面的研发开支;2、用作增加品牌知名度及扩大用户群的销售及营销开支;3、一般及行政开支,主要归因于向雇员支付的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4、与授予投资者若干优先权有关的赎回负债利息开支。由于其仍然处于商业化的相对初期阶段,一直专注于持续优化我们的解决方案及扩大我们的客户群。”


而研发支出则是第四范式亏损的最主要原因。根据招股书,第四范式所有支出中,研发支出占比最大:2018年至2020年、2021上半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1.93亿元、4.16亿元、5.66亿元、5.78亿元,占同期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51.2%、90.6%、60.0%及73.4%。


毛利率方面,第四范式整体毛利率从2018年的42.7%增至2019年的43.5%,并于2020年进一步增至45.6%,在AI行业处于平均水平。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浏览多家AI企业的招股书发现,高额的研发费用是AI企业的基本特征,如旷视2017至2019年的研发费用也呈现逐年走高趋势。对此,有熟悉人工智能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AI企业的研发和业务开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该行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因此投资者对于这类企业在研发上的高投入较为宽容,但目前AI应用的落地仍在探索期,大部分企业的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成本,仅靠投资机构持续输血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必须上市获取更多的资金。


第四范式在招股书中表示,“我们经营的行业受到快速技术变革的影响,在技术创新方面一直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包括财务资源)以引领技术进步,从而使我们的解决方案保持市场创新力及竞争力。因此,我们预计我们的研发费用将持续增加(以绝对金额计)。我们过去曾产生亏损,且可能无法实现或随后维持盈利,而此部分乃由于在研发作出的重大投资。”


营收逐年翻番 抱紧五大行“大腿”


另一方面,第四范式的营收增长速度并不慢。招股书显示,该公司2018年至2020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8亿元、4.60亿元、9.42亿元,每年均至少翻倍增长。2019年及2020年,其全年营收同比增幅分别为259.7%、105.0%。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第四范式在2021年上半年的亏损,远超过去3年每一年的全年亏损金额,但其在2021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也达到了7.88 亿元,几乎与2020全年的收入持平。


招股书显示,第四范式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先知平台及应用产品产生的收入和应用开发及其他服务收入两大块,而这两块业务在收入贡献度上逐渐拉平。


事实上,与先知平台有关的收入,可以概括为帮企业进行人工智能转型,并提供技术支持收取的服务费用,如永辉彩食鲜CTO乔新亮曾在6月23日的第四范式年度峰会上表示第四范式“就是我们公司的AI部门”。


第四范式在招股书中表示,先知平台及应用产品的收入在2018年至2020年、2021上半年分别为523万元、2.54亿元、6.19亿元、3.76亿元,同期营收占比分别为4.1%、55.3%、65.7%、47.7%。而应用开发及其他服务,是帮助客户在先知平台上开发定制化的人工智能应用,这部分收入在2018年至2020年、2021上半年分别为1.23万元、2.05亿元、3.23亿元、4.12亿元,同期营收占比分别为95.9%、44.7%、34.3%、52.3%。


相比其他AI企业,第四范式的亮点之一为,其是第一家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五大国有银行共同投资的创业公司,而上一次被三家国有大行联合投资的还要追溯到中国银联。


第四范式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戴文渊曾表示,其在2017年下半年开始与中国工商银行等几家银行深入接触,“最开始选择金融行业,是因为传统金融行业的数据数量、质量是最高的,转型升级的需求也非常迫切,而且金融业市场规模大,是非寡头垄断的同质化竞争的市场,是实体经济的血液,服务于各行各业,通过金融行业第四范式可以接触更多行业。如果只局限于行业垂直领域,第四范式是很难做到AI规模化落地的。”


2018年,五大国有银行参与了“第四范式”的B+轮、C轮融资。2020年4月,中信银行参与其C+轮融资,估值约20亿美元。


但金融并非第四范式进入的唯一赛道,据了解,该公司目前还进入了零售、制造、能源与电力、电信及医疗保健等行业。


AI能否让企业“质变”?


据了解,第四范式成立于2014年9月,是一家致力于通过AI产品帮助各行各业的企业进行智能升级的AI创业企业。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戴文渊曾于2005年斩获被称为计算机界“奥林匹克”的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冠军,并在此后分别在百度、华为任职。


2014年,戴文渊辞职后与导师、国际AI界华人学者杨强以及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合伙人吴茗等人成立了第四范式。目前,戴文渊与雇员激励平台等共同控制已发行股本总额约41.18%。


从融资历史看,第四范式备受资本市场关注。2020年4月2日,第四范式宣布完成C+轮融资,C轮两次融资总额达2.3亿美元,新战略股东包括思科、中信银行、联想,财务资方为松禾资本、基石资本。


第四范式表示,此次公开募股,募集资金所得净额将围绕其人工智能平台展开,具体包括加强基础研究、技术能力和产品开发,扩展产品、建立品牌及进入新的行业领域。


目前,第四范式服务的代表行业有金融、零售、制造、能源电力、电信及医疗等。而根据招股书透露的信息,第四范式扩张的战略是先抓住特定行业的龙头企业,摸索出该领域企业人工智能实施的标准,再使影响力扩大至该行业的其他用户。2020年6月底,第四范式宣布与A股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达成合作,用实际行动证实了其扩张战略。


该公司在招股书中引用灼识咨询的报告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支出达到1280亿元,预计于2025年将增长至609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6%。以2020年收入计,第四范式在中国以平台为中心的AI决策市场占据最大市场份额。


虽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这一前景能否转化为营收是投资者最关心的话题。如麦吉洛咨询资深分析师司马秋曾表示,“从营收角度来看,AI是个超级赛道,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但是从AI四小龙的财务数据来看,AI应用落地仍然存在一定难度,营收不如预期,持续亏损,这使投资机构或者辅导机构对AI公司信心大减。”


而在戴文渊看来,能否帮助企业完成“质变”是人工智能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很多企业利用AI节省了成本,确实赚到了钱,给企业带来了价值,但今天人工智能依然会被人诟病,现在绝大多数的企业已经开始不满足于人工智能仅仅在企业落地。现在哪个企业说我没有运用AI的技术,可能很少。但是如果有哪个企业说我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拿掉,企业可能就活不下去了,这样的企业也很少,就是说人工智能虽然说有用了,但是好像在企业内部还没有特别大的用处,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能让企业‘质变’?这是我认为今天人工智能面临的最大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产生质变呢?以消费互联网为例,消费互联网的核心话题是内容分发的边际成本是多少,过去我们运用科技的力量去实现内容分发边际成本的下降。其实每次边际成本的下降都可以带来用户数的增长,当你的边际成本下降,相同的边际成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客户,这是消费互联网最核心的逻辑之一。所以我认为,产生质变的临界点就是能够把边际成本降到几乎为零的时候。”戴文渊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编辑 胡萌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