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地铁又被淹了。

 

据《纽约邮报》报道,当地时间8月22日,美国纽约蒙托克,飓风“亨利”过境期间,强降雨刷新纽约市历史纪录,暴雨引发洪灾,导致纽约地铁倒灌并停运。


飓风“亨利”带来的暴雨引发洪灾,导致纽约地铁被淹。《纽约邮报》报道截图

 

近期,全球多地出现极端降雨天气,“地铁倒灌”困扰着各个强降雨地区。

 

6月底,俄罗斯莫斯科地铁在暴雨后被洪水倒灌,地铁站内楼梯变成瀑布;7月初,强降雨导致美国纽约地铁被淹,水深及腰;7月底,伦敦发生暴雨,地铁站检票处甚至形成翻滚的漩涡,导致乘客被困。

 

地铁被淹的场景暴露了地铁系统在面临极端降雨时的脆弱性。

 

“如何让(地铁系统)为下一场风暴做好准备,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纽约大学鲁丁运输政策与管理中心副主任莎拉·考夫曼说。


暴雨导致纽约地铁倒灌。社交媒体截图

 

地铁被淹事件可能会愈加频繁

 

其实,地铁被淹事件早有发生。

 

2012年飓风“桑迪”在美肆虐,导致纽约整个地铁系统瘫痪。纽约地铁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人曾表示,受“桑迪”影响,7条地铁线路被淹,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纽约市发生的最严重的交通灾害。

 

地铁难以应对极端降雨天气,部分原因与其自身性质有关。《每日科学》杂志指出,从入口处、楼梯间、电梯井,到通风口、轨道线,地铁处于地下的性质,使其在极端降雨天气中面临风险。

 

另外,多国地铁系统都十分老旧,也导致风险增加。《纽约时报》指出,不少地铁系统已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这意味着它们在暴雨等极端天气面前可能不堪重负。

 

据英国《卫报》报道,在7月底的暴雨中,伦敦于1996年开通的布甸磨坊地铁站被洪水淹没。“伦敦的很多排水系统都来自维多利亚时代,”伦敦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政策主管鲍勃·沃德表示,这对城市的地铁系统有直接影响,“当前它根本无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频繁强降雨。”

 

如今,脆弱的地铁系统正面临着极端降雨天气频发的考验。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科学家分析称,气候变化是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根本原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与前工业化时代相比,地球已经上升了1.1℃,而且这一温度仍有升高趋势。全球气温上升,导致大气中所含水分增加,这表明,未来发生极端降雨天气事件的概率也大大提升。

 

就此来看,若不增强地铁系统的防洪能力,地铁被淹事件的发生可能会愈加频繁。

 

疏堵结合,多国地铁系统提出改进方案

 

其实,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为改进地铁防洪设施投入了不少成本,但仍不足以应对洪水。

 

以纽约地铁为例,它算得上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之一。自1992年以来,美国 “纽约大都会运输署”(MTA)已投入数百万美元用于地铁防洪项目,但其运营还是会因暴雨造成的洪水而中断。

 

随后,纽约地铁进一步改进了相关设施,包括加固排水泵系统、修建防洪墙以及安装防水门来保护电力设施等。但今年7月初,纽约地铁仍旧没有逃过被淹的命运。

 

各地提升地铁防洪能力的改建仍在继续。“改造地铁从而防止洪水泛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如果什么都不做,恐怕要遭受更严重的损失。”美国智库埃诺交通中心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普恩特指出。

 

改建地铁防范洪水的措施大体上可以分为挡水、疏通两个方面。

 

挡水措施主要体现在提升地铁入口高度以及设置挡水板。例如,纽约地铁计划抬高地铁通风栅栏,并抬高地铁入口处的路缘石,使其高于地面。新加坡地铁站也为防洪抬高了出入口。

 

日本东京地铁在入口处还专门设置了铝材质挡水板。全球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Direct》201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该挡水板重约6公斤,高35厘米,可确保乘客能够在洪水来袭初期撤离。而后又安装防水百叶窗、卷帘式防水门、垂直双折式防水门、防水屏障等。

 

此外,部分新技术也被应用于地铁防洪。据美国《商业内幕》报道,美国研发出地铁充气“塞子”,其外观看起来像个气球。如有风暴预警,则启用充气“塞子”,放在隧道的两段,阻止洪水进入地下隧道。

 

除人工设施,自然防御屏障也可以发挥作用。《纽约时报》指出,荷兰可以为地铁防洪提供借鉴,荷兰鹿特丹在其电车轨道上种植植物,使雨水能够被土壤吸收。

 

疏通方面的重点则是排水。新加坡地铁安装了许多浮漂开关和传感器系统,以自动检测水位,又增加排水泵控制面板,用于手动启动排水泵等。纽约地铁则增加了固定抽水站的容量、密封地铁隧道墙壁,准备了许多移动式抽水泵。

 

纽约还配备了一套联动计划应对洪水。一旦出现排水工作,将由纽约市环境保护局协调抽水事宜;环卫部门负责在暴雨前清理街道,减少下水道堵塞;公路局在最容易发生水灾的道路和停车场铺设透水路面。

 

就整体地铁规划而言,纽约地铁还打算拓展地铁线路或重新设计,避免可能受洪灾影响的地铁线路被淹。

 

出路也在地铁之外

 

尽管最终目的是提升地铁的防洪能力,但专家指出,仅靠改造地铁系统无法应对越来越多的洪灾。这意味着,出路也在地铁之外。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除了涉及工程建设的结构性措施,还可以采取非结构性措施降低洪水风险。具体而言,非结构性措施包括预报预警、土地使用规定、防洪补充措施、灾害应急准备和响应机制,保持“与洪水共存”的理念,以及加强公众教育以增强其防洪意识等。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水利学教授德拉甘·萨维奇认为,这些防洪的非结构性措施也适用于地铁防洪。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地铁防洪的非结构性措施。

 

2011年,泰国曼谷地铁因暴雨洪灾被淹。随后,泰国提出成立抗洪小组、控制土地使用、信息公开以及加强公众教育等措施,以提升地铁防洪能力。

 

2020年5月22日,广州暴雨导致地铁被淹。气象期刊《广东气象》刊文建议称,广州地铁防御洪水应从三方面做起:开展地铁周边暴雨洪涝风险评估,建设地铁暴雨洪涝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地铁防洪应急预案。

 

除地区措施外,也有部分国家出台整体管理举措。例如,日本成立了城市水灾研究紧急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绘制潜在的地铁淹没地图,建立和维护洪灾风险体系。此外,日本建立防洪指挥中心,向有关部门发布来自气象部门的预警,必要时提前疏散乘客。

 

上述措施都与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的洪水管理措施不谋而合。

 

萨维奇指出,“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洪水的威胁,但可以通过努力降低其风险,进而减少负面影响。”

 

新京报记者 朱月红 栾若曦

编辑 张磊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