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冯琪)劳动教育、国家安全等5项重大主题进入中小学教材,是否会加重学生负担?8月24日,在教育部召开的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相关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回应称,这些主题教育不是增加知识点的记忆,而是强化素养教育;此外内容更加系统化、克服碎片化,是有利于减负的。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任务及基本遵循,教育部选择确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劳动、国家安全等重大主题,研制进课程教材指南或指导纲要。

 

如此多的重大主题相关内容进入教材中,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既强化这些教育,又不增加负担?申继亮表示:“我们在研制这些《指南》过程中,也始终关注这个问题。”他指出,减负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在规定的时间内,比如在小学一、二年级一周26节课、三到六年级30节课、初中34节课内,做好两个事情,一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意义、有价值,二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成效。

 

“什么叫有意义?就是对学生成人成才有帮助;什么叫有效?就是学的东西不是简单应付考试,而是对学生一辈子都有用,也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申继亮称。

 

他进一步指出,设计上述重大主题教育,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应有之义,因为这些重大主题教育从根本上确保了育人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同时他指出,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前提,是要克服简单重复交叉等问题。此次发布的系列《指南》使主题教育内容更加系统化、克服碎片化,这是有利于减负的。此外,这些主题教育不是增加知识点的记忆,而是强化素养教育。比如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英雄气概、政治认同、高尚品德等。再如国家安全教育,要让学生有底线思维、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等。

 

此外,申继亮强调,设计这些主题进课程教材的时候,还强调了育人方式的改革,不是简单地老师讲、学生听,而更多地强调育人方式的多样化,如考察、参观、调研、研讨、辩论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解决机械记忆、简单刷题等低效问题,既把主题教育落到实处,又避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