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桑岗村“巢状市场”负责人郝贺芬忙着收拾“许家小院”里的卫生。今年,她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民宿老板。同样是在这个暑假,村里的孩子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图书室,里面的图书绝大多数是来自“巢友”们。


这个暑假,桑岗村的孩子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图书室。受访者供图


桑岗村,河北省易县坡仓乡昔日的贫困山村,在中国农业大学、属地政府以及“巢友”们的支持下,这个被神女峰守护的古朴村庄未来或将被打造成我国小农农业形态的一个活的博物馆。

 

村里开了首家民宿

 

“民宿小院开营了。”8月3日,郝贺芬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家民宿小院的照片,随即而来的是来自巢状市场“巢友”们的祝贺以及预房间的消息。

 

郝贺芬是桑岗村的村民,2019年,新京报记者到村里采访时候,郝贺芬作为村里“巢状市场”负责人向记者详细讲述了“巢状市场”给村里、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言语间透着热情、纯朴、干练。去年8月开始,郝贺芬果真开始筹办起了自家的民宿小院。


石头垒的墙院、自然生长的玉米、薯、花生、核桃,吃粮食蔬菜长大的家禽……新京报记者了解到,2010年起,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在桑小农扶贫试验小农户与城市消者直接联为贫困小农户构建一种特殊的的理念和实村民们惊讶于自家司空见惯的农副产品城里人竟然这么稀罕,城市的居民则感叹,原来现在,还有这样一个村子自产出这样好的农副产品。郝贺芬口中的“巢友”就是巢状市场的客户们。

 

“我家的民宿,从设计到装修,农大的两位老师没少帮忙。我们不懂设计,经济也有限,民宿能开起来,真离不开大伙儿的帮助。”郝贺芬向记者说道。

 

当然,除了郝贺芬,村里还有十几个农户经过统一的培训后成为固定的“接待户”,每有客人、游客进到村里,接待户就负责解决客人的食宿问题。

 

孩子们的首个图书室

 

这个暑假,除了民宿,桑岗村的孩子们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图书室


小朋友在图书室认真地阅读。受访者供图

 

“我们和村委会一起,把村里一所废旧小学重新进行了空间规划,其中一间被改造成了图书室”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贺聪告诉记者,学校与桑岗村有着近20年的深厚感情,给孩子们建图书室是多年前就有过的想法。

 

“其实,几年前,巢状市场’的‘巢友们就会在农户上门送货的时候,将书籍、衣物等让农户帮着带回村里,最初很小的一部分书被村民自己带回了家,给家里的孩子看,后来,我们就有意识把这些书收集起来。贺聪称,这次村里的图书室开业,里面数千本书都“巢友”们帮着积累起来的。“尤其有一个社区‘巢友’,对我们的帮助特别大,为了感谢和纪念,我们的图书室取名为太阳花巢友共建图书室。”贺聪称。




孩子们正在对图书进行分类、整理。 受访者供图


现在,村里的图书室由村里的妇女、孩子进行图书分类等管理。“在村里搭建图书室,包括后期想要举办一系列活动,既想让村里的孩子们放下手机,有书可以读,也是希望村民认识到读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希望能够影响到村民的思想,更多参与进来。贺聪表示。


村民和孩子们在图书室一起阅读。受访者供图

 

打造小农农业形态活的博物馆

 

废弃的学校除了图书室,其他空间也都有详细的规划。例如,设置的多功能空间可以接待研学活动。暑假期间,60多位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学生就把写生课程搬到村里,老人们平静的生活也有了变化。学生们在村间作画,老人们站在一旁,好奇围观。

 

贺聪介绍,目前,全国很多村庄都有资本流转,小农农业的形态发生了改变,桑岗村从建筑、文化等方面都算是我国小农农业形态保留比较完整的村庄。人们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等都还保留着相对原汁原味的状态。未来桑岗村或许就可以成为一个活的博物馆,保留着我国小农农业形态样本。

 

“为了把村里的农耕文化元素留存下来,我们几年前就开始收集器具等,村里红薯加工坊、豆腐坊等,未来是否可以让人直接走进农家去看……”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