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那年,李中离开老家河南周口,和儿子、老伴三个人,在北京房山租了30亩地,一种就是5年。出租地的本地人说,他们很能吃苦,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但李中觉得,这只是为了生活。5年来,他们一家七口人,不得不在两个地方种地,他和老伴、儿子,在北京种租来的30亩地,儿媳妇带着三个上学的孙子孙女,在老家种自家的2亩多地。

 

8月26日,李中和老伴在地里忙活。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这里是北京,也是生存之地

 

826日,下午1点,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在村里的出租房吃完午饭,李中骑着电动三轮车,穿过马路,经过大片玉米地,停在一块10多亩的茄子地里。

 

地头搭了一个小小的塑料棚子,是他们放农具的地方。棚子边上的两棵树中间,搭着一张吊床,吊床上沾满了泥土,李中的妻子躺在上面,打算小憩一会儿。李中坐在吊床边的小马扎上,给两把剪刀把换橡胶套。茄子收获的旺季,剪刀用得多,橡胶套耗损得也快。

 

李中身后的茄子地,是他租的附近务滋村的,一共租了30亩地,种西瓜、茄子、菜花等,已经种了5年。

 

李中在京郊一共租了30亩地。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来北京之前,李中没有想过自己的老年生活,但更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在北京的土地上做一个农民。

 

此前的数十年中,他干过很多活儿,天南地北地打工,干得最长的,是在新疆种棉花。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在新疆,李中是一个打工者,替人家管理棉花地。棉花种植、打药都是机械化,但锄草、打尖、采摘等,都需要人工。每年农历二三月去,一直到霜降前后回来。工钱按亩算,一亩地从头到尾管理结束,赚70块钱。

 

“刚去的时候,老板天天跟着你,怕你不干了,他很难再找人。但干一个月左右以后,老板就不管了,因为工钱是最后结的,提前走,一分钱都拿不到,所以没人肯走。”李中说。

 

在北京种菜,李中自己租地,自己卖,是赚是赔,都是自己的,至少比打工自在。但也更辛苦,一家3口人,没白没黑地干,农忙的时候还得雇人。

 

一家七口人,儿媳妇在老家带娃

 

修好了剪刀,李中扛起一把铁锹,准备下地干活儿。今天没有收菜的人来,他打算把地里积攒的杂活儿干一干,尤其是田间路上的车辙。前两天下雨,三轮车驶过泥泞的田间路时,轧出了深深的车辙,干了以后变得不好走了。

 

摘菜是急活儿,等不了好天气。就在前两天,李中和他雇的人,在雨里摘了一车,人在地里摘,三轮车在田间路上拉,拉到地头,过称,卖给收菜的人。

 

虽然是正午,但一直有风,还算凉快,李中用铁锹把田间路两旁的土,填到车辙中,拍打瓷实。一会儿,他的妻子也过来了,活儿还有很多,茄子间的草,也长得很凶了,趁着有空,得锄一锄。

 

正午时分,李中正在地里填土。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这都是李中他们三个人的活儿,不能总是雇人干。他们一家人,都要靠这30亩地的收益生存,得控制成本。

 

李中家里有七口人,他和妻子,儿子儿媳,一个孙子,两个孙女。

 

因为上学的原因,儿媳妇带着孙子孙女留在周口老家,陪孩子读书,也种自家的承包地。李中告诉记者,孙子今年刚考上大学,是河南本地一所知名的学校。两个孙女上中学,还需要有人在家里陪着。

 

还是想回家,但家里地太少了

 

租给李中地的村民说,他们这些租地种菜的人,太能吃苦了,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儿,哪怕中午最热的时候,也很少休息。

 

李中不这么觉得,他也喜欢清闲的生活,但对他们来说,清闲恰恰是最难得的。只有每年农历10月底左右的时候,他们三口人回到老家,才能摆脱耕作的辛劳,到过完年,就得再次回来,整地备耕,开始一年的忙碌。

 

李中觉得,在北京,菜越来越不好种了。就拿今年的茄子来说,今年雨水多,茄子坏的也多,按理说,价格应该好一点儿,但恰恰相反,地头收购的价格,只有6毛多,反而比前两年更低。

 

李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收菜的人,收的量越来越少了。和雨水有一定的关系,收菜的人也怕坏在自己手里。但他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变小了,吃菜的人少了,卖出去的也就少了。

 

实际上,和李中一样租地种菜的人也在变少,李中在北京租了5年地,前4年每亩的租金是1000元,今年降到了900

 

即便如此,赚钱也变得更难了。李中有些想回家了,但回家了能干什么呢?外出打工,像他这样的年纪,机会已经变得非常少,在家种地,一家人只有2亩多地,远不足以支撑一个七口人的家庭。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