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眼目睹了世界末日。”一名亲身经历喀布尔机场爆炸的阿富汗民众说。

 

塔利班接管阿富汗以来,数以千计的民众等待在喀布尔国际机场附近,希望能登上一班飞机,逃离。不过,不少手持英美等国许可证件的民众,被阻挡在机场外。更多的,是本地民众,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拥挤不堪,缺粮断水。

 

当地时间8月26日傍晚时分,伴随两声巨响,机场附近浓烟滚滚,有人发动恐怖袭击。大量阿富汗民众在爆炸中受伤,人们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有人在痛苦呻吟,有人已经彻底没了声响。混乱冲散了人群,还有幸存者哀嚎呼喊着亲人、朋友的姓名,试图寻找他们的下落。


当地时间2021年8月26日,阿富汗喀布尔,民众聚集在喀布尔国际机场外,努力向外国军人展示出逃的文件。图/IC photo


最新消息显示,此次爆炸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170人。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的分支ISIS-K宣称对爆炸事件负责。

 

此前,塔利班发言人曾承诺阿富汗不会成为恐怖分子的温床。此次爆炸事件让人们惊醒,关于如何避免这片土地滋养恐怖主义的追问,才刚刚开始。

 

两声巨响

 

已经拿到英国国防部长通知的本·法尔丁(Pen Farthing)以为,他将很快离开喀布尔。

 

法尔丁是一名前英国皇家海军,曾在阿富汗赫尔曼德省服役,15年前在喀布尔建立了一个动物慈善机构诺扎德(Nowzad)。

 

此前,英国国防部长通知他们可以乘坐私人包机返回英国。当地时间8月25日深夜,法尔丁带上了他的25名阿富汗国籍的员工、他们的家人和173只动物,赶到了喀布尔国际机场,加入了“排队大军”。

 

等了大概9个小时,他迟迟未能进入机场。法尔丁对新京报记者说道,“让人伤心的是,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离开阿富汗。”

 

又过去了9小时,这回他们不仅没有等到飞机,还等来自杀式炸弹袭击。其中一起发生在机场阿贝门的爆炸,离法尔丁只有1英里(约1.61公里),所幸法尔丁和他的团队安全回到了喀布尔的住处。不过,他离开阿富汗的计划,又回到了原点。

 

不是所有人都像法尔丁这样幸运,爆炸袭击事件对机场附近等待的人群造成巨大冲击。

 

“有一瞬间,我以为我的耳膜被震聋了,听力也丧失了。”阿富汗民众对路透社说,“我以为这辈子不会遭遇世界末日,没想到今天,我亲眼目睹了世界末日。”

 

爆炸发生时,卡尔正在排队等待进入机场。他是一名阿富汗翻译,目睹了爆炸后的伤亡惨状,决定加入救援工作。他试图救一名在爆炸中受伤的小女孩,但在他开车去医院的路上,小女孩不幸身亡。

 

“她死在了我的手上。”他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说。

 

据半岛电视台报道,俄罗斯官员表示,两名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和枪手袭击了聚集在喀布尔国际机场附近的人群。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麦肯齐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爆炸之后确实发生了枪战。有目击者称,枪手下手狠,有一些人头部被击中。


当地时间2021年8月26日,阿富汗喀布尔,喀布尔国际机场外当天发生爆炸,造成多人死伤。图为英国士兵。图/IC photo 


值得注意的还有爆炸发生的地点。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约翰·柯比表示,其中一起爆炸在机场入口阿贝门附近。麦肯齐指出,机场的某些失误才导致自杀式炸弹袭击者能够如此靠近登机口。

 

另有一起爆炸发生在距离机场不远的巴伦酒店,袭击者选择巴伦酒店的原因或与其是外国人聚集地有关。

 

这家酒店过去是美国公民进行救援和疏散的聚集地。就在爆炸发生的一天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表示,可能仍有多达1500名美国人留在阿富汗。福克斯新闻指出,在巴伦酒店附近进行袭击或意在针对美国公民。

 

谁发起了袭击?

 

在此次爆炸袭击事件中,首当其冲的是美军。

 

爆炸造成至少13名美国士兵死亡。路透社指出,这是自2011年一架直升机被击落造成30人死亡以来,美军在阿富汗伤亡最为惨重的一天。

 

喀布尔国际机场发生爆炸后不久,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发表讲话,誓言要对此采取报复行动。

 

视频中,他缓步走向讲话台,眉头紧锁,声音沉重。“今天是艰难的一天。”这是他对在场媒体说的第一句话。

 

在接下来的演讲中,拜登誓言复仇的对象很明确,是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在阿富汗的分支“ISIS-K”。目前,他们也已声称,对此次喀布尔机场自杀式爆炸袭击负责。

 

“ISIS-K”,其更准确的名字是,“Islamic State Khorasan”(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分支机构呼罗珊省)。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指出,该组织成立于2014年末(亦有说法是2015年初),其中“呼罗珊”是一个历史术语,指的是今天的阿富汗以及中东和中亚的部分地区。

 

自成立以来,“ISIS-K”一直与塔利班不和。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琼斯表示,两个组织经常为了争夺资源和领土而展开战斗。另据斯坦福中心的说法,他们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分歧。

 

据BBC报道,“ISIS-K”是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全球网络中的一环,他们主要对西方、国际和人道主义目标发动袭击。此次爆炸袭击的意图也是如此,“ISIS-K”在声明中写道,一名自杀式炸弹袭击者靠近美军的翻译人员和其他合作人员,试图在大量人群中引爆炸弹。

 

据悉,拜登已经制定好了他的报复计划。

 

拜登命令军事指挥官制定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资产、领导层和基地设施的行动计划,会在“我们选择的时间、地点做出强有力且精确的反应”。

 

“对于那些实施袭击的人,你们要知道:我们不会原谅,我们也不会忘记,我们会抓住你们,你们会为此付出代价。” 拜登直视镜头,近乎咬牙切齿。

 

除美国外,国际社会也对爆炸袭击事件表示强烈谴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其发言人表示,他谴责喀布尔国际机场附近的爆炸事件,这次袭击再次凸显出阿富汗局势的不稳定。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阿联酋、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挪威、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以及以色列均发表声明对遇难者表示哀悼。

 

8月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举行新闻发布会时表示,中方对喀布尔机场附近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感到震惊,并予以强烈谴责。这一事件说明阿富汗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希望有关方面采取有效举措,确保阿富汗局势平稳过渡,确保阿富汗人民和外国在阿公民的人身安全。

 

赵立坚介绍,经中国驻阿富汗使馆了解,迄未收到中国公民伤亡的报告。中国驻阿使馆已经与自愿留阿的少量中国公民建立了联系,保持密切沟通,并提供必要帮助。提醒他们加强安全防范,同时要求有关方面采取措施,确保中方人员的安全。


预警被忽略?

 

其实,爆炸事件之前并非没有预警。

 

据美联社报道,西方国家曾警告称喀布尔国际机场或出现袭击事件。

 

早在两天前,德国最高军事指挥官埃伯哈德·佐恩 (Eberhard Zorn)曾表示,德方和美方担心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可能会潜入机场外的人群中。

 

当地时间8月26日早些时候,英国武装部队国务大臣詹姆斯·希佩(James Heappey)对BBC表示,据可靠消息,机场即将发生袭击,甚至可能发生在几小时内。比利时首相德克罗也表示,比利时从美国和其他国家得知,民众或面临自杀式袭击的威胁。


当地时间2021年8月26日,阿富汗喀布尔,喀布尔国际机场外当天发生爆炸,造成多人死伤。图为阿富汗难民。图/IC photo 

 

甚至在爆炸发生前几小时,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馆代办罗斯·威尔逊表示,喀布尔机场的安全威胁“被认为是可信的、迫在眉睫的”。但是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采访的时候,他并没有提供细节,也没有说威胁是否仍然存在。

 

北约国家得到的消息可能正是来自塔利班。塔利班发言人接受“今日俄罗斯”采访时表示,“是我们警告北约国家,喀布尔国际机场可能会发生袭击事件。”

 

一名塔利班官员告诉路透社,几天前,塔利班逮捕了一名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他在审讯中透露未来可能有袭击计划。作为回应,塔利班推迟了在公共场所的集会,并建议其高层领导人不要聚集。

 

提前收到预警,西方国家还是没能做好反恐工作,仍有大量人员伤亡。美联社指出,距离美军最后的撤军期限(8月31日)只剩下寥寥数日,聚集在机场附近的阿富汗民众急于离开,这让他们无暇他顾,因此这些预警不约而同地被民众所忽略了。

 

着急的不止民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田文林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美国等西方国家虽然收到相关情报,发布了预警,但是可能无法提供准确的袭击时间和地点,这就导致防范较为困难。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及其盟友目前正忙于撤离,截止日期近在眼前,他们非常迫切地想要离开,某种程度上就忽略了反恐。

 

撤离倒计时

 

爆炸袭击让原本纷乱的喀布尔机场,陷入了更深的混乱。

 

社交媒体视频显示,靠近爆炸地点之处,散落着遇难民众的尸体和随身物品。距离爆炸地点较远的民众一边尖叫,一边四散逃离。

 

受伤的阿富汗民众被送往附近的医疗机构。但医疗资源短缺,担架明显不足,现场图片显示,还有民众直接用类似工地推车等用具,应急送伤者接受救治。

 

然而,自爆炸发生以来,仍有航班在混乱的喀布尔国际机场起飞,撤离计划还在进行之中。

 

路透社指出,在过去的12天里,西方国家已经疏散了近10万人。


当地时间2021年8月26日,阿富汗喀布尔,民众在机场撤离。图/IC photo 


尽管发生了爆炸袭击事件,拜登表示,将在最后撤离期限前(当地时间8月31日)继续执行其撤离计划。如果军方需要,他会批准增兵以增强安全保护工作。

 

兰州大学阿富汗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彪认为,美国可能会用无人机等其他方式来对“伊斯兰国”进行定点清除,不一定是常规作战。不过需要关注的是,反恐行动已不是美国重点,除非是威胁到美国利益或是发生针对美国的袭击事件,美国才会发起一些军事打击。

 

有许多国家的撤离计划就此走到了尾声。

 

法国欧盟事务部长克莱门特·博恩对“Europe 1 radio”表示,法国的撤离行动即将结束。加拿大军方也表示,加拿大的疏散工作已经于26日结束,没有进一步的疏散计划。加拿大政府也承认,阿富汗境内仍有许多加拿大公民、永久居民以及他们的家人,希望他们能够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及家人的安全。

 

荷兰政府也表示,预计最后一次撤离航班会于8月26日完成。“尽管过去一段时间做了巨大的努力,但仍有一部分有资格撤离到荷兰的人将被留下。”

 

仍陷恐袭阴影

 

距离爆炸已经过去了约24小时,一切暂时归于平静。机场附近,随处可见沾染血迹的行李、衣服和袋子,提醒人们爆炸现场的惨烈状况。

 

不过,暂时性的平静只是表象,有迹象表明,未来仍有恐怖袭击的可能。

 

麦肯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来自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的威胁和其他活跃的威胁将会持续存在,未来的潜在袭击包括向机场发射火箭弹,或有汽车炸弹试图进入喀布尔国际机场,预计这些袭击将会继续下去,“我们正在尽一切努力做好准备”。

 

即便外国军队全部撤离,阿富汗地区的恐怖袭击或有增无减。田文林指出,发动此次袭击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分支机构(ISIS-K)虽然和塔利班都是打着伊斯兰旗帜的宗教组织,但事实上双方矛盾非常深。因此塔利班即将掌权之时,“伊斯兰国”希望制造混乱,未来一段时间仍可能会发动袭击。

 

此次爆炸袭击的确让塔利班面子上“很不好看”。

 

就在不久前,塔利班刚刚在其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承诺,“阿富汗的土地不会被用来对付任何人,我们可以向国际社会保证这一点”。塔利班发言人扎比胡拉·穆贾希德强调,在阿富汗的任何地方,都不会允许任何试图伤害或威胁其他国家安全的外国人存在。

 

如今的爆炸袭击事件,不得不让人质疑塔利班的承诺,怀疑其能否实现国家稳定、打击恐怖组织。


当地时间2021年8月26日,阿富汗喀布尔,喀布尔国际机场外当天发生爆炸,造成多人死伤。图为伤者。图/IC photo


朱永彪向新京报记者分析称,“伊斯兰国”这一次爆炸袭击事实上既打了美国的脸,也打了塔利班的脸。塔利班此前多次承诺不会让阿富汗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但目前来看,不仅是塔利班愿不愿意的问题,而且还是它是否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问题。另外,阿富汗短期内爆发大型内战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未来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

 

8月27日,赵立坚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我们注意到过去20多年里,一些恐怖组织在阿富汗境内聚集发展,对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赵立坚表示,特别是“东伊运”,作为被联合国安理会列明的国际恐怖组织,对中国国家和民众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阿富汗塔利班负责人已明确向中方表示,绝不允许任何势力利用阿富汗领土做危害中国的事情。

 

他表示,阿富汗塔利班应切实履行承诺,同一切恐怖组织彻底划清界限,坚决打击“东伊运”,为地区安全稳定以及发展合作扫清障碍。

 

恐怖主义浪潮再起?

 

本次爆炸袭击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拜登政府。

 

据路透社报道,批评人士认为,拜登政府匆忙撤军、不计后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阿富汗局势的稳定性。

 

自“9·11”事件以来,美国已经反恐20年,但恐怖袭击仍然不断发生。分析显示,不排除未来在美国国内发生类似恐怖袭击的可能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所副所长王世达认为,从特朗普时期开始,美国政府就表示,恐怖主义不再是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反而将大国博弈、应对特定国家对所谓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作为战略核心。战略重点转移,资源投入自然也转移,恐怖主义势力趁机回流,也就不可避免。

 

退一步来讲,美国的反恐政策也有一定问题。

 

田文林分析称,在美国反恐战略中,手段与目标其实相互背离。因为恐怖组织是无政府的,它在全球到处游走,而美国使用常规战争手段来反恐,类似缘木求鱼,很难产生好的效果。就像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美国入侵后发生持续的战乱,但这无法消灭恐怖组织,反而容易产生更多的恐怖活动。所以说,美国的反恐战略存在问题。

 

喀布尔机场恐怖袭击或许将影响全球安全形势,尤其是阿富汗及周边地区安全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塔利班重新上台,可能会对三股势力——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地区分裂主义形成比较大的刺激和示范效应,此次袭击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这可能也标志着新一轮全球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浪潮的兴起,全球需要再次聚焦反恐议题。”朱永彪说。

 

换言之,美国9·11事件后开启的全球反恐浪潮,并未换来永久的和平。

 

距离爆炸已经过去了约24小时,喀布尔国际机场回荡着民众祈祷的声音和飞机起飞的轰鸣声。尽管有危险,焦虑的民众还是像此前一样挤在机场外围。他们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撤离计划进入倒计时,他们登上飞机的机会不多了。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谢莲 见习记者 侯吴婷 编辑 朱月红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