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畅)“两弹一星”是哪“两弹”、哪“一星”?当下新时代中,“两弹一星”精神在哪里得到了传承?到国博,你能一探究竟。

 

9月2日13时起,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主办的“协同创新 自立自强——‘两弹一星’精神展”将在国博南6、南7展厅展出,通过多套文物、图片和视频,系统展示和阐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本次展览得到了20多家“两弹一星”研制单位、功勋人物纪念馆和相关研究展示单位的支持,借助110件(套)文物、艺术作品和模型,510张图片以及影像视频和多媒体触摸屏等多元展示手法,重点展现广大研制工作者在拼搏奉献中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两弹一星”伟业对国家安全和国际战略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邓稼先用过的物品。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据了解,展览包括六大部分,时间线从20世纪50年代延展至今,回溯了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研制核潜艇、发展国家战略高科技等重要节点。

 

当年,为了“两弹一星”,科学家和科技专家们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有的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为此,展览既突出展示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无私奉献,也以多媒体互动方式介绍了核工业、航天及中科院系统近150名科技专家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协同攻关,同时还聚焦了舍家为国的普通建设者的艰辛付出。

 

“提起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却很少有人了解他们的党员身份。”本次展览策展人龚青介绍,经过仔细查资料及核查,确认其中20人为中共党员,他们也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中国原子能和航天事业刚起步之时,曾得到苏联的援助,本次展览也进行了客观展示。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中国完全走上了独立自主的拼搏之路,展览第三部分,就重点展示了这条艰苦奋斗的自主道路。


展示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模型。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两弹一星’事业涉及的几个基地,展览多多少少都有展示,比如这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青海的金银滩,这个核试验基地在新疆的马兰,观众走到这片区域,就可以听到非常感人的马兰谣,我第一次听到马兰谣,想起读过的这些人的事迹,流了泪。”龚青说。

 

此后,随着中国国力逐渐增强,中央对国防科技实施战略调整,以核工业、航天工业为代表的高科技战略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核工业人和航天人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实现了一系列自主重大跨越,构筑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和航天工业体系,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国家科技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强大动力。

 

新京报记者 张畅 摄影记者 浦峰

编辑 冯雅君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