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裴剑飞)让通勤乘客快速进站的人像识别安检进站系统,能够实时展示站内情况的地铁站三维数字地图,让每个试点车站一年剩下50万度电的能源回收系统,可以识别出没戴口罩的乘客的车厢智能检测系统……

 

在本次服贸会上,北京地铁带来了多项正在应用或在试点阶段的轨道交通智慧服务产品。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北京地铁正在变得更加智能,据展会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的小目标就是将列车的最短运行间隔缩短至102秒。

 

进站:通勤乘客“刷脸”就能进站,不摘口罩也没问题

 

今天上午,记者在服贸会的北京地铁展区看到多套新设备正在进行现场展示。首先吸引记者关注的就是一台可以“刷脸”的进站闸机。它的外观与常规的地铁闸机类似,就是没有了刷卡器,增加了人脸识别装置,乘客走近时,它就能自动识别人脸信息,并进行测温。

 

服贸会北京地铁展区,基于乘客信用的全新模式安检设备亮相。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摄


据北京地铁服贸会展览现场负责人李宇杰介绍,这里展示的就是基于信用的一种智慧安检新设备,通过人工智能的人像识别技术识别乘客信息,可以实现安检、测温、检票的一体化,实现注册过的实名制通勤乘客能快速通过安检。

 

据设备供应商的展区负责人介绍,这套人像识别系统为了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还进行了多项升级。一方面加入了测温功能,乘客在“刷脸”的同时,就能完成测温,另一方面,它还能不断学习,在乘客登记的面部信息的基础上,加入乘客戴口罩时的面部特征,这样就可以实现乘客不摘口罩也能顺利“刷脸”通过。

 

未来,经过实名认证的通勤乘客可以刷脸进站。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摄


据了解,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大兴机场线的部分通道内进行了试点应用,前期主要面向内部人员以及部分测试乘客。

 

在它旁边放置的是一台智能安检机,它安装了智能判图系统,能够实现自动识别违禁品,“遇到可疑物品时,再把图像和包的信息发送给安检员,实行定向安检,提高准确性和效率。”


这样的地铁智慧安检新模式,将在“回天”地区的天通苑站、天通苑北站、天通苑南站、回龙观东大街站、霍营站等5座大客流地铁站试点。据了解,目前这5座地铁车站正在进行工程施工,计划年内面向乘客使用。

 

车站:采集三维数字地图,未来乘客也能在站内导航

 

在展区内,还有一套充满科技感的设备同样也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工作人员将它套在身上后,按照指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就能将环境信息采集下来,转化为数字信息。据了解,这个是基于北斗技术的站内空间导航定位系统,通过它可以采集并绘制地铁车站的三维数字地图。

 

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三维扫描建模设备,通过它可以给地铁站绘制三维数字地图。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摄


“目前, 北京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其中就提到了要打造‘地上地下一张图’,地下的重点场景就是我们的地铁站。”李宇杰告诉记者,由于北京的绝大多数地铁站都建设完成年代早,当时并没有采用数字模型的方式,因此需要逆向进行数字建模,通过这套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其精度能达到5毫米的等级。目前,地铁方面已经对6号线呼家楼站,1号线四惠站以及首都机场线的全部四个车站进行数据的采集。

 

那么采集完这些数据后将有哪些应用的空间?

 

对此,李宇杰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表示在日常运营管理和应急处置中,车站的三维地图信息很重要,它可以准确指引站务人员检查相关设备和拿取应急物资。

 

李宇杰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厚度在3毫米左右的白色卡片,据了解,这就是定位标签,站务人员只需要随身携带这样的定位标签,其所处的位置就能在车站的三维地图上清晰呈现,如果给相关设备和物资也加装了这样的定位标签,同样能在三维地图上找得到,在综控室和指挥中心内就能实时进行监测。“我们的远期规划是各个站都要普及,目前,首都机场线正在全线加装终端设备。未来还在考虑给乘客提供定位服务,能够实现0.5米的精度。”

 

列车:地铁最短运行间隔有望压缩至102秒

 

未来,地铁列车也将更加智能,实现智慧运营,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列车的最短运行间隔将在各种新设备的辅助下得到进一步缩短。“北京地铁已经有10条线路的运行间隔跑进两分钟,最短的达到了1分45秒,这在国际上来说都是非常领先的。”李宇杰透露,下一步北京地铁的最短运行间隔将压缩至102秒,“地铁的运行间隔是按秒来计算的,每快一秒都会给整个路网的效率带来提升,难度也更大。”

 

记者注意到,展区内展示了北京地铁正在试点的下一代地铁的列车控制系统和车厢智能检测系统。相比于原先的设备,下一代地铁的列车控制系统的能力又有了很大的提升。它在车辆上增加了激光、视觉、雷达等三种传感器,可以实时进行检测,将实现“车车通信”。应用后,地铁列车发车间隔还能缩短,运行间隔将缩短至102秒。


工作人员现场展示招援系统。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摄

 

而应用车厢智能检测系统后,列车车厢内也将更加智能。车厢内的摄像头可以把图像数据实时传到控制中心,还能智能识别乘客佩戴口罩和招援情况,一旦出现乘客挥手呼救等情况,就能自动将这一情况实时报送给车站以及列车司机,可以实现快速联动处置,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目前,这在北京地铁的列车上已经有了部分应用,其中6号线上的10组列车和首都机场线上的18组列车,正在进行改造。

 

能源:试点能源回收利用系统,平均省电15%

 

地铁是一个城市中的“用能大户”,因此也是节约能耗的重点领域,而地铁运行中能耗较大的场景就是列车进站时的制动以及出站时的牵引,它们都需要电网提供大量的电能。

 

“列车在制动时,牵引电机工作处于发电机状态,其所产生的电能就被称为再生制动能量,加以回收利用就能实现节约能耗的目的。”参展商盾时磁能科技公司的展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这套地铁列车能源回收系统就类似一些新能源车上的动能回收系统,通过在供电所加装飞轮设备,把制动产生电能转化为动能,在列车出站时,再把这部分电动释放出来,转化为电能。

 

地铁能源回收系统的沙盘模型。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摄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地铁正在应用两种能源回收利用系统,他们的原理有所不同,一种就是上述展商介绍的通过物理的方式进行储能,另一种是通过化学手段进行能源回收,但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我们对这两种能源回收利用系统已经进行了试点,平均可以节省15%的电,一个站一年可以节省50万度的电能,正在推广评估。”李宇杰说,目前,这两种技术分别在6号线和八通线进行试点。下一步,它还将实现不同线路间的电能支援,一旦供电出现问题,列车无法进站时,这些储备的能源可以作为应急能源使用。

 

“北京地铁的技术创新理念是需求牵引、场景驱动、集成创新,本次展览中我们展出的成果也是围绕这些进行的,总的来说,就是希望通过技术的进步让乘客出行更便利。”李宇杰说,我们本次展览的主题是智慧轨道交通让出行更美好,参展也是按照乘客的出行全流程进行布局,涵盖了进站、运行、列车还有后台等各个领域。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见习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