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坊间出版了不少通俗的哲学类导论,其中不乏佳作,但若只让选一套,我还是选杜兰特。”——陈嘉映。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是20世纪著名哲学家,他的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更是凭借深入浅出的论理和优雅的文笔,获得了1968年普利策非虚构作品奖。近期出版的“威尔·杜兰特系列”(包括《哲学家》《哲学课》《追寻幸福》《生命的意义》)经历了时间的筛选和沉淀,更凸显出一套优秀的哲学通识入门书的品质。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威尔·杜兰特系列 

(《哲学家》《哲学课》《追寻幸福》《生命的意义》)

 

 

作者:(美)威尔·杜兰特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5月

 

 

 作者简介: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作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荣获1968年普利策非小说奖和1977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等荣誉,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著有《历史的教训》《哲学课》《哲学家》《生命的意义》《追寻幸福》等作品,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掀起全球哲学热潮。

  

评审员001

 刘阳阳


《哲学家》:掺杂个人观点的“重构”

 

卷首一共有三篇序言,通读全书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最贴切的还是杜兰特本人所撰写的一篇——“本书关于哲学史的章节,与其说是回顾,不如说是序言或续篇,本书的目标……是一种委托式的重构……这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这种方法也有裨益”。 

 

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而这种缺陷或许正体现在阅读体验的杂乱上,这种杂乱感在上篇尤为明显。以培根一章为例,作者在对培根思想的叙述中不时加入了自己的看法,当然我指的是,培根本人并没有表达过的看法。作者似乎是在和培根一起勾画培根对于哲学与社会问题的蓝图。而问题的重点也不在于掺杂的份额大小,重点在于,只要有掺杂,若非事先熟悉两位哲学家各自的理论,便会不可避免地引起混乱。 

 

用一种易懂的方法来表达——这样的做法就像是从贝多芬的悲怆和月光奏鸣曲摘取一些乐句相混合起来,穿插组合成一首新的曲目,却不给任何提示地,让听众自己去分辨。若非早已将这两首曲子谙熟于心,自然难以明白作者如此穿插的用意;对这两首作品或其中一首略有了解的人去听,大概率能发现原曲中有掺杂,但又无法完全分辨,只好拂袖而去,另寻原曲;若是从未听过任何一首曲子的人,则有可能全盘接受这改编的版本,待日后再听到原曲时,反要指出原曲是谬误的版本,不免闹出笑话,在学习的路上走了弯路。但请记住,作者在序言中已经为此做过解释。 

 

杜兰特结构文本的缺陷不可忽视,作为一名初识哲学的读者,这本书并不能让你对五位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个初步全面的了解(杜兰特的其他著作或许可以做到),甚至可能让你对他们形成一些偏见:比如只看到尼采的病态、对女性权利的忽视等等而忽视了尼采哲学其他伟大的方面。但杜兰特一直有一个“神奇的能力”——将艰涩的理论化为生动的叙述——这一点在下篇的开头尤为明显地显示了出来。 

 

杜兰特认为哲学只有跟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才能“重现往日的秀色”,对这一问题的阐述是下篇的一个重点,这是一个重大且不断向外发散的思想体系,我同意一部分他的观点,但有一些却难以认同。此外,本书中也还有一些其他较为重要、应该提及的地方,但若细究起来,大概要写满一本小册子才能将我所有的认同与反驳表达完全,鉴于篇幅所限,在此选择略去。 

 

最后,关于哲学的衰落与繁荣,我倒是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哲学是在人们有富裕的智识时发展起来的”,而身处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作几乎占据了我们整个的智识,所以,或许爱智的心灵并没有减少,而是富余智识的缺乏使得哲学失去了秀色。我想这一点不仅能为哲学的圈子越来越小提供解释,也能部分回答其他一些事物流行和另一些事物没落的原因。

  

阅读评分:7.5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2

 ApaTite


《哲学课》:一堂“名”师的“哲学课”

  

按照某乎风格,结论提在最前:这是一本非常适合零基础哲学爱好者以“建构”而非“经典”(也即哲学史)的顺序进行“哲学入门”的书籍。它对阅读者唯一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及文学历史常识,而这些常识我们也许早已在生活中略有所知。 

 

全书一共分为八个部分:逻辑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历史,进步,政治和宗教。在简介中杜兰特对这一结构安排的说明与我在看到目录时的猜想无比契合,这也首先让我对这本书感到亲近。正像书中的富于比喻美的语言所描述的:“如果要参拜这位哲学的女王,我们要从她磨难重重的逻辑前厅出发,穿过认识论的黑暗廊道,途经形而上学、历史与政治的三片领地,看到她杖上的三颗宝石:美,伦理与宗教,最终得以一窥她的面容,成为这片土地新的子民。” 

 

而在认识到这种精巧的全局结构会为我们认识哲学的艰难事业带来多大的便利之后,我们就自然地开始运用求知的目光审视书中的每一处具体内容的阐述,这种目光的严苛胜于我们观察昆虫触须最细微的颤动。在文字的颤动中,本书的作者成功地对哲学的以上诸多领域进行了完整的陈词,其对于唯物论与唯灵论,机械论与活力论等命题的阐述最终完成了“介绍”这一艰难的使命(它的艰难往往是来源于它不可避免的产生倾向),并为读者展现出在对立两方之间与之外的地方,都依然存在着值得探索和讨论的空间。 

 

但在最为艰难和抽象的概念度过之后,我想作者作为一名成熟的评论家的才能终于在历史和政治这些领域自如地展现出来。尤其是历史这一章,作者采取的这种颇具技巧的方式——也即,模仿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在生动而富于知识性的同时,仍然展现了由于博学而带来的幽默感。难得的是,在这种幽默感之间,这堂哲学课并没有变得轻浮,不如说正相反,它依旧保持着他智慧的气质,因而使人更易接受。 

 

到了这里通篇仍旧是溢美之词,但接下来的内容会向你说明,一、这不是一篇软广,二、我为什么会扣掉两分。这个缺点的严重性,在我看来并不弱于它的优点,它应当被指出,而带着对于这个缺点的已知去阅读这本书,会更有助于跳脱作者的框架,为这本书之外更广阔的哲学世界制造新的接口。这个缺点就是,作者仍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跳脱知识带来的偏见,他的描述中的主观性尤其在理论内容与其举例相结合的时候最显得突出,而摆脱这种主观性,摆脱他人的思维定式,摆脱从已知的道路看旧问题,就应当是哲学爱好者走向哲学的下一步。这一步未必总是走向一个可以用形容词(如正确,更好)来描述的阶段,但抱持着入门的心态止步不前,这总不是很可取的。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3

 Sunny

 

《追寻幸福》:幸福是过程之美

 

在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中,幸福作为哲学注脚之一被人们不断地提及、解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甚至不同的个人经历下,一次次被定义。作者没有试图定义幸福,而是在哲学思想的引领下,帮助读者确认那些人类生存、成长中的细节性的点滴快乐,然后用这些快乐来组合成幸福。

  

作者对幸福的理解是分层的,结构化的,是我们一生中在欲望和美的驱使下的一组组动作。包含在男人女人的战争中、体现在爱与婚姻、孩子的培育、人格的力量、社会的进步中。在这些模块里组建和谐的快乐,这些诸多因素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却无因果。幸福是过程之美。

  

全书就像一个大型的虚拟会客厅,在座的有人类学家、哲学家、诗人、艺术家……他们穿越时空、地域而来,或高谈阔论,妙语如珠,或闲适怡人,聆听思索,或风尘仆仆匆匆而过,仅留下只言片语。

 

本书让我感觉最有趣的是第三部,关于男性和女性部分,开篇用爱的战争为标题,以三个男人:高尔基、契科夫和托尔斯泰蹲在海滩上八卦女人开始。托尔斯泰说:“我只会在一只脚踏进坟墓时,才会说出关于女人的真话,我一说出真话就会跳进棺材,拉上盖板,然后说‘现在想对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作者马上表示赞同,拉来萧伯纳:“没有男人敢在他妻子活着的时候道出婚姻的真相。” 

 

大家一致同意,倘若男士赢得了女士的芳心,通常会以婚姻作为胜利的巨大代价。作为一个女性读者,看到作者小心翼翼的叙述也禁不住哑然失笑。作者不停地警告:“对于这个话题,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地谨慎。”

 

雌性天生追求庇护而不是战争。她们为了孩子才会发生冲突,面对种族危机时才会变得凶猛。她们的胜利是通过坚持不懈和坚韧不拔获得的。作者不惜扯出拿破仑做挡箭牌,拿破仑征服了整个欧洲大陆,却驾驭不了他的妻子,当他经历了一天的辛劳,筋疲力尽地回到公寓时,却发现那个亘古的敌人正精力充沛地等着他,他只能不战而败,如果凑巧本该他赢,只要女人一哭,他就又输了。聪明的玛利亚·路易莎总结出一条战争的基本准则,那就是如果一开始没有成功,就再哭一次。

  

在繁殖这场所有生命都卷入其中的伟大戏剧里,雌性在动物世界中所占据的支配地位,令男性非常震惊。生命繁衍的最低级阶段,雄性的作用是随机的,表面的,而不是不可或缺的。自然界和实验室相互印证了男性的终极过剩。在婚姻中,男性在保护个体本能方面有着显著的天然优势,男性是为女人和孩子服务的,是生命营养的代理人。在保护群体和种族的本能方面,女性则更胜一筹,是种族代理人。

  

当工厂商店快速取代农场和家庭,两性之间的心智和道德差距在迅速缩小。妇女解放是工业革命的意外产物。妇女转型的速度令整个世界瞠目结舌,她们获得的自由的力量足以让她们应付自由所提出的挑战。在这个失控的年代,我们的心智也有点失衡。

  

在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想讨论的是,时至今日,人类社会是不是在进步,进步是否给我们个体带来幸福感的提升。作者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帮助我们梳理了人类进步的脉络:包括人类语言的发展、我们发现了火的用处、驯化了动物和农业、我们把人组织起来发明了制度和道德、我们因地制宜地发明了工具、我们穿过黑暗找到了科学、我们懂得积累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把孩子抚养得超越自己,这是人类进步的生物学杠杆。

  

作者出生在后工业时代,生活中科技变革已经到来、信息革命方兴未艾。作为历史学家,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即有的社会制度,人类生存规则、那些哲学思想和未解的问题都将被重新提出来,再次思考。

  

机器的成倍增长和死亡率的下降终结了人类对大规模生育的需求,现代社会婚姻的崩溃令人震惊。自从科学从神学的枷锁中释放出来之后,人类的精神相应地形成了一种补偿性信仰:财富的增长取代了人们对天堂的希冀,人们更喜欢巴黎而不是伊甸园。我们如此的信任人类。被我们尊重的那些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伟大,我们却不能用幸福来定义进步。 

 

或者,作者想要试图告诉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在与男人、女人、婚姻、孩子的合作中,人们可以发现道德的本质,万物生灵的秘诀,以及经年的幸福之道。在不同表象之下,潜在着一样的实质。我们保持对配偶长久之爱,让孩子们守住人类的火种,过整洁的生活,关心水和食物,与书交朋友,在完整的灵魂中,保留想象和智慧的火焰。如果生活时不时地和你开个苦涩的玩笑,那么让我们记住这个玩笑,忘记痛苦。

  

阅读评分:7分(满分10分)


综合意见

 

综合评审员的意见,“威尔·杜兰特系列”得到了7.5分(满分10分)的评价。如今市面上的哲学入门书品类繁杂,寻找一本适合自己的作品非常重要。威尔·杜兰特是20世纪著名哲学家,透彻的论理与优雅的文笔让这一系列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刚接触哲学的读者不会感到深涩难解。三位阅读评审员分别就《哲学家》、《哲学课》和《追寻幸福》做出了细致的评价。评审员也指出,威尔·杜兰特生活于20世纪,观点和判断会受到身处时代的影响;作者在介绍其他哲学家的思想时会夹杂个人观点,读者在阅读时也应留意甄别。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作者 | 各位评审员

编辑 | 李永博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