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规范》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牵头起草,用于统一全国演出票务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要求,规范购票、检票、退票等流程。站在演出市场发展的角度,该标准的施行将有效打击“黄牛”生存空间,完善演出票务管理,治理行业乱象,实现演出领域数字化建设。新京报专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睿对该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改革原因

原票务系统给“黄牛”极大生存空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文化消费市场随着各类演出活动不断涌现,而演出票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始终备受市场关注。最初明星演唱会一张百元的门票经“黄牛”倒手炒作,卖到上千至几万元不等的价格,文化执法部门就已将演出票务纳入严格监管范畴。近年来,剧场演出每年均有“爆款”IP涌现,此类剧场演出票在市场上也呈现出“一票难求”的局面。当“抢票”成为观看演出的先决条件,在这些开票即售罄的现象背后,是真的在考验消费者的“手速”,还是另有原因?

 

对于目前票务市场存在的部分乱象,新京报记者曾做过相关调查。受到物价局与文化部门的监管,通常演出方和票务公司在定价时均会经过协商,根据制作成本与市场规则定价。为了牟取更大的效益,个别相对热门的剧目演出方与票务公司则先将演出票以低于市场价的折扣价格卖给“黄牛”,由此在开票时制造瞬间售罄的假象。此后,“黄牛”通过炒作,再将本场演出票抬高,若观众想买票,只能私下里通过其他渠道加价与“黄牛”进行交易,以至于很多“赠票”落到黄牛手里都被炒成了天价。更有甚者,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黄牛”公司,会根据剧目的受关注程度,与票务公司协商包下整场演出的全部票房,进而满足“黄牛”自身的销售需求。另外,在施行购票“实名制”过程中,也有专业人士透露,“黄牛”已开始利用“假身份证”这样极端的形式扰乱市场,以至于多次“热门演出”检票查验身份证时发现此类问题,演出主办单位与剧场联合向公安部门报案。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早在三年前,协会便开始关注到行业内所出现的各种乱象,尤其演出行业长期存在多重票务系统并存的局面,既有业务覆盖全国的大型平台,也有为数众多的地域性票务公司,其中包括剧院自有票务系统以及掌握一定演出资源却并不具备相应资质、独立开发一套系统即上线销售演出票的小型公司。潘燕坦言,整个演出市场此前并没有统一的票务系统,导致演出票务市场信息极不透明,因演出组织方不合理锁票、“黄牛”倒票等而滋生种种票务乱象,“若是能借鉴电影行业,按照标准制作票务系统,接入政府所认可的管理平台,既能做到数据公开也能对消费者的服务做到同一水准。”

 

推行过程

年内完成主要票务系统标准认证

 

制定《规范》之初,针对整个行业不同的主体,中国演出行业协会首先进行了调研工作,征集了票务系统的运营方、演出主办单位、剧场等各方需求,并组建了一支由业内票务机构的技术专家组成的“票务委员会”,全程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当中。潘燕觉得,随着技术专家参与到“标准”制定,实际也实现了一个重要目标“业内达成共识”。她回忆,在整个制定过程当中,协会与技术专家进行了无数次的会议讨论,这是整个行业达成共识的过程。“如果业内在编制标准的过程当中,大家没有能达成共识,势必会影响标准发布之后的可行性与推广力度。”

 

潘燕称,此次《规范》顺利地推行,首先归功于各大型票务企业的自觉性,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标准”的统一对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规范》正式实施后,将有一段时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贯标。贯标过程中,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继续推动标准的宣传和讲解,帮助各票务系统进行标准认证,在贯标和认证的过程中所有票务系统都是可以进行正常售票的。当大部分标准认证工作结束,若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出台进一步的行政管理要求,届时未经标准认证的票务系统将有可能无法继续用于演出票务管理和销售。

 

据介绍,在《规范》正式实施之后,第一步要求从事演出票务机构,各剧场自有系统,保利票务、大麦、猫眼等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票务系统,都要对照“标准”去自查自己的系统,协会要完成一个“标准”认证工作。潘燕解释说,“普通消费者不太清楚,在业内票务系统数量众多,除了大家熟悉的保利票务、大麦、猫眼等票务外,不同的剧场自有系统在全国尚有数百家。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争取在今年之内完成主要的票务系统标准认证,不符合标准的,要放弃原有的系统去使用符合标准的系统。自愿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的,也需要在协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新规效果

将有效遏制主办方与黄牛“勾结”

 

作为潘燕所提到的“票务委员会”技术专家组成员之一,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睿认为,北京保利剧院作为“票务委员会”的参与方,首先秉持的态度是积极支持协会牵头进行“标准”的制定与《规范》的最终实施。姚睿认为,票务系统是剧院提供剧场服务、给予客户更多用户体验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剧场而言,通过加强数据的管理,利用对数据的分析,也能更好地指导剧场运营,进而提升整个院线及单个剧院的运营管理能力。“整个行业只有先标准化统一,才能实现信息化,进行统计分析。票务营销作为演艺行业的重要一环,此次协会推行这一《规范》,也是衡量与检验演出机构自身行为与产业规模及戏剧创作质量的重要标尺。”

 

作为剧场的管理者,回顾近些年戏剧市场的发展,让姚睿最深刻的感受是多年来在演出票务领域始终没有一个售票的“准入标准”,以至于市场上散布着不计其数的小“票务端口”,形成了“人人”皆可卖票的局面。同时观众也会发现,有些演出看似很火、上座率很高,但实质收入有限。到底哪些观众在看,哪些是赠票,让真正的票房数据变得很模糊,从而也造成了“虚假繁荣”的假象。“我们需要数字做支撑。我相信无论各地的政府文化部门还是国家艺术基金、民营资本,包括我们剧院每年从国外采购回来那么多优质的戏剧作品,大家还是希望得到这些项目在市场上的真实反应与观众态度,因此亟须一定的透明度,而演艺市场规范化便是为实现‘数据透明化’迈出的第一步。”

 

信息透明化后,除了能给演出方市场数据参考外,还能遏制“黄牛”。潘燕认为,此前政府虽出台了不少遏制“黄牛”的管理政策,但因没有平台化的管理,政府获得相关信息相对是滞后的,没有办法实时获取票务公司的后台数据。如今大家均统一到《规范》当中来,里面很重要的一条是各大票务系统按照“标准”接入第三方票务信息采集系统。“未来我们各地的管理与执法部门,对于这些票务数据可以实时监控。一旦违反了政府出台的管理政策,比如上架的票数不够,大量订单异常出票等现象,政府将在第一时间能看到报警信息,进行下一步管理措施。”潘燕认为,只有“标准”统一、实现彻底的信息化,才能借助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提升执法效率,充分利用监督抽查、媒体监督、群众举报等途径,依法治理“黄牛”乱象。

 

与潘燕持相同看法的姚睿认为,更加可怕的是“假黄牛”——演出主办方与票务公司勾结“黄牛”哄抬票价,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扰乱市场造成虚假繁荣的假象。姚睿表示,此次行业标准《规范》首次进行了有关票务的编码规范,这意味着未来每张演出票的编码都有全国统一标准。文化管理与司法部门便能实时调取每张票券场馆、演出时间等数据,明确票券走向,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依法追责,进而规范市场。


揭秘系统

与电影票系统有差别

 

全国演出票务系统数据化管理后,许多观众会好奇,未来演出票系统是否会与电影票系统一致?通过新京报记者的采访发现,二者在功能和实现模式方面有类似的地方,但从细节看差异性还是很大,演出票比电影票更加复杂。根据新颁布的《规范》,全国演出票务系统需要分两个阶段进行认证,目前进行的是第一期,即演出票务出票系统的认证,而销售系统认证将在第二期进行。只有完成出票系统与销售系统双渠道认证,才能实现全国演出票务数据真实、透明和完整。潘燕表示,当第一期建设完成之时,可实现每日更新演出市场各项分类数据的统计,也可以实现每一个项目每天市场热度的数据统计。而要实现与电影票购票体验类似的剧场在售项目票图实时同步,则还需要等待平台二期建设完成。

“演出的票务系统很难做成像电影行业那样,我觉得主要原因还不是因为系统和标准的问题,主要是业态不同。再热门的电影,只要热就可以无限加场次,可演出是稀缺资源,演一场只能那么多观众。因此无论从演出的业态还是从票务的角度,演出远比电影要复杂。”姚睿也坦言,戏剧跟电影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业态,不能同日而语。“戏剧每演一场都是一次创作过程,永远存在着变数。对观众而言,不同的剧场服务与观众看戏的体验也不一样,与电影相比,戏剧受影响的因素更多。”

 

将演出票务出票、销售等情况最大限度公开透明地纳入监管,对潜在违法出票、销售等行为进行有效管控是推出《规范》的最终原则。据悉,该《规范》已于8月19日起实施,下一阶段协会将在行业内开展全国票务系统标准认证工作,剧院、剧场单位所使用的票务系统都需要进行认证。据了解,剧场使用第三方提供的票务管理系统(如达特康、大麦麦座等)进行票务管理的,只要系统提供方已完成了标准认证,剧场则无须再另行申请认证;剧场自建票务管理系统的,应首先对照标准进行自查,如不符合规范,需调整系统达到规范要求,也可根据自身情况更换已经符合标准的系统进行票务管理;剧场或其他自有演出票务管理系统的单位可主动向协会申请进行标准认证,协会也将于近期开始按地域分批次启动相关认证工作。

 

从普通消费者购票体验上,潘燕认为目前不会产生太多变化,毕竟无论在哪里买票,剧场的服务功能都是同样的标准。从消费端来讲,其实大家所期待的某些“规范”,并不是此次《规范》本身能解决的,而是各方管理制度与服务上的体现。

 

新京报资深记者 刘臻

资深编辑 田偲妮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