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哲学意味”无处不在,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你在“新京报书评周刊”读愚公子的幽默漫画能读出哲学意味来,读维特根斯坦的严肃书评也能读出哲学意味。哲学被认为是对善与恶,美与丑,秩序与自由,生与死等问题的解释,但简单来说就是生活的智慧。在现代学科诞生之前,所有的学问都可以被称为哲学,哲学起始于辩论。

因此当我们讨论给孩子看的哲学读物时,首先要明确一下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毕竟当一个社会认知还是白纸的孩子开始接触图书时,他最早看到的是确定的事实性知识。威尔·杜兰特在《哲学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1月版)中这样区别科学与哲学:

一旦有一个研究领域产生了可以具有精确的系统知识的时候,它就立即被人称之为科学,每门科学都始于哲学而终于艺术……科学是分析性说明,哲学是综合性解释。科学总要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把机体分解成器官,把朦胧的转化为具体的,它不问事物的价值,也不问它们的终极意义,观察事物运动过程并构想出解决手段来的是科学,评议并协调目的是哲学。科学赋予我们知识,哲学赋予我们智慧。

哲学要回答的是科学无法解答的问题:真理是什么?心灵的本质是什么?人是什么?思维是什么?正义是什么?价值是什么?等等。它随着人生经验的增加在每个人的思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与哲学有关的话题。(图片来自《思考世界的孩子》目录)


那么它与孩子的关联在哪里呢?

当孩子还没有认知能力时,需要大人教给他们生活的道理,这些道理就来自大人朴素的哲学思考。

当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后,他开始自己的社会化过程,简单的世界里逐渐出现矛盾的声音,为什么XX能当头儿?为什么我们可以吃动物却不能吃人?为什么我会内向害羞他却是社交达人?追问这些疑惑就是个人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当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你应该尊重孩子,让他敢于发表不同想法,那么与孩子进行观点和异议的反复交换就是哲学的辩论过程,也是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技巧。

与火星、地震、世界历史等科普知识不同,给孩子看的哲学书,因哲学本身的思辨性,书与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孩子很小的时候会问出具体问题,但不会太早对哲学本身产生兴趣。很多孩子在青春期前后喜欢阅读心灵鸡汤,这才主动走向哲学的思考。

给孩子的哲学读物常用到的宣传语句式。

如果育儿是一场自我修行,那么写给孩子的哲学读物恐怕是家长最好的修行之书,毕竟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下,我们将8本给孩子看的哲学书分成两个年龄段,对它们的内容进行对比,来看看柏拉图为何将哲学称为“可爱的娱乐”。
 

给6-10岁孩子的哲学读物:孩子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关乎哲学


自我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人一生都会探寻的深洞。孩子进入学校后,他最先发现的就是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不一样。他起先只会关注外貌上的不同,接着会关注观点的不同,背景的不同,然后就是成长经历的不同。与大多数人一样会让人觉得心安,但我们每个人总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就是我》,德国艺术家联盟 著,天天出版社,2020年6月。

这本书《我就是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关于“自我”的作品集,汇集了许多孩子对“正常”的理解,这也是这本书看上去有些许“凌乱”的原因。

小作者们通常漫画,采访,摄影,拼贴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正常”和他们对“不正常”的理解。背双肩包的男孩从德国去法国读书,因法国没有人背双肩包而成了异类,一开始感觉糟透了,但过了没多久后,许多人也背上了双肩包,男孩反而成了时尚的引领者。类似这样的小故事为读者提供了许多真实案例。


《我就是我》内页图。

如果哲学追求绝对理性,那么看到的样本足够多,对那些偏见中的“不正常”就越是能淡然处之吧。


《孩子的96个怪问题》,[法] 汤米·温格尔 著/绘,小读客 | 文汇出版社,2020年8月。

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大部分给低年龄段孩子的哲学读物都是对多个并列的问题进行哲学回答,不会纵向讲得太深。汤米·温格尔的《孩子的96个怪问题》就是这类书,它在书名上就点明了是96个问题。

《孩子的96个怪问题》内页图。

96个问题都来自汤米·温格尔在法国一本叫《哲学》杂志上的专栏。小朋友提问,温格尔回答。所以这些答案比起哲学家写给孩子的读物来说更口语化,带有更多温格尔的个人色彩。读起来首先会被小朋友的问题吸引,进而被温格尔智慧的回答折服。

《思考世界的孩子》,[法]阿内-索菲·希拉尔/格温尼拉·布莱 著,[法] 帕斯卡尔·勒梅特尔 绘,[法]奥斯卡·柏尼菲 哲学顾问,巴亚桥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年1月。


《思考世界的孩子》这套哲学读物也是来自杂志的专栏文章,它把父母当成被教导者,通过这些哲学问题及答案帮助家长引导孩子。所以前言中写着“写给被问题困扰的大人们”。

它分为两本,基本囊括了大部分哲学话题。每个话题不长,配有一个简洁的小漫画。如前所述,不同的哲学读物由不同的人来写,答案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以这两套书里关于工作的话题为例。

《思考世界的孩子》内文图。

在《思考世界的孩子》中,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呢?

答案是:长大成人后,我们需要自力更生。有些付出能够得到回报。当我们进入社会后,各司其职会让人安心。什么也不做的人会被别人看不起。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种乐趣……每个人工作都是有理由的,如果不工作也得有个理由。

在《孩子的96个怪问题》中,小朋友问:为什么大人们总说自己没时间?

《孩子的96个怪问题》内文图。

温格尔的回答是:因为他们的时间都被工作给吸走了。你想想啊,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天回到家,还得准备晚餐,收拾东西,打扫房间,把宝宝哄上床,有时候连儿歌或摇篮曲都来不及唱一首……我想,如果爸爸妈妈能更经常把自己的宝宝带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是不是看到了不同的回答但觉得它们说的都很有道理?

《我会思考》,[法]索菲·菲洛 / [法]让-夏尔·佩捷 著,[法]多萝泰·德蒙弗雷 [法]索莱达·布拉维 绘,红披风 | 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0月。

《我会思考》这套书在编排上与《思考世界的孩子》类似,但它的漫画情节更多。漫画中设置了四个小动物:小猪、猫咪、小鸟和小狼,它们思考着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对于小动物们提出的问题,也没有给出终极答案,而是继续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思考。


《我会思考》内页图。


所有哲学问题都没有句号,伟大的谈话通往智慧,这需要人们不断进行推理,并非仅仅是罗列观点和交换观点。因此,给大孩子的哲学读物会更强调辩论的作用。


给10岁以上孩子的哲学读物:长大意味着再也没有标准答案了

如果把《思考世界的孩子》和《我会思考》的目录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拿出来单独成书,大约可以组成这套《思考的魅力》。 我们曾在关于运动,我们可以知道的不仅仅是奥运会 | 主题书单这一期书单中提到过其中的一本《足球教会了我们什么》。


《思考的魅力》(收藏版),[法]皮埃尔·裴 /[法]热纳维耶芙·弗雷塞等 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3月。

这套书对每个问题进行了更详尽地解释,有些像哲学教科书的缩略版,当然要比教科书有意思得多。它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包含其他哲学读物里不常见的几个主题:《讲故事》涉及了历史与虚构叙事,历史与记忆以及个人对自己故事的讲述;《足球教会了我们什么》分析了足球的社会功用;《看风景能收获什么》探讨整体与部分的关联;《舞蹈也是一种思考吗?》跟足球一样,把舞蹈这项艺术形式单独拿出来分析。



几乎把所有哲学话题都讲了一遍的另一套书——《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则出版时间较早了。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法] 碧姬·拉贝 米歇尔·毕奇 著,雅克·阿扎姆 绘,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它的写作方法是先提供一个案例,再对案例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设定多种条件,再给出多种解释,结论就变成了真的不一定是真,假的不一定是假,大人不一定是大人,孩子不一定是孩子,丑的不一定是丑,美的不一定是美。它非常符合那句很绕口的话:你以为你以为的一切就是你以为的吗?读起来有一种永远看不到标准答案的推理乐趣。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内页图。


在上图的“真实与虚假”篇章中,说假话当然是不对的,但有些时候撒谎也是必要的。在社交中,你觉得一个人长得不好看,但是你不能这样真实地告诉他。虽然说了假话,但是假如说了真话,就会比假话更伤人。还有,虚假的东西会让人产生灵感,但你若把电视上看到的虚假都当成真实那就非常可怕了。


《来点哲学》,[法]米歇尔·毕奇 著,[法] 帕斯卡尔·勒梅特 等 绘,读小库 | 新星出版社,2019年3月。


《来点哲学》不像前面我们提到的两套书试图囊括所有的哲学话题。它只选择了9个话题,9本书,分别是:行走、爱、吃、解释、羞耻、说、想要、丢弃、活着。作者米歇尔·毕奇是《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的作者之一。


《丢弃》内页图。


每一本打开初读会觉得寡淡,但越往后读会发现渐渐走向了某种深处,像后劲很足的酒。说到丢弃,我们会想到丢弃垃圾,丢弃无用之物,但作者慢慢地会讲到丢弃男/女朋友,丢弃对立者,丢弃所暗含的人与物的暴力,人与人的暴力。这种讲哲学的方式脱离了教科书体系,变成了作者对某个主题的联想与重新定义,其重点是哲学的想象力。


小小柏拉图系列,[法] 罗南·奥贾兰 等 著,[法] 多纳斯严·玛丽 等 绘,九久读书人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3月。

最后我们以这套小小柏拉图系列结尾。

它是一套关于哲学家的故事,共10本,讲到10位哲学家,分别是:《卢梭的歌剧》《伊壁鸠鲁的笑》《爱因斯坦的灵感》《莱布尼茨的美好世界》《神圣的苏格拉底之死》《海德格尔的墓地之旅》《康德教授的梦幻一日》《第欧根尼的另类生活》《马克思的誓言》和《笛卡尔先生的小精灵》。

但它不是讲述10位哲学家的生平,而是根据他们的著名观点编了一个小故事,这位哲学家会出现在这个故事中。

以《马克思的誓言》这本为例,开篇讲了西里西亚小织布商的悲惨故事,马克思目睹了一切后决定要终其一生推翻使人类遭受奴役的现象。之后他遇到了一位资本先生,马克思跟这位资本先生算了算有关“剥削”的账。

这种弱化哲学家生平,把哲学家的观点融入故事中的写法让这套书读起来少了说教,多了趣味。

《马克思的誓言》内页图。

题图来自天天出版社的童书《我就是我》。

编辑 | 申婵

校对 |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