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对我们做农业表示怀疑,但越是如此,就越是想做出点样子来。”今年33岁的杨洋几年前还在某知名央企上班,又赶上家里拆迁,本来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一步步跟着半路出家的父亲干起了农业。今年,杨洋的采摘园本可以迎来首个收支平衡的年份,但受到极寒等天气影响,桃子绝收,葡萄产量也只有三成,但他不准备放弃。“父亲投了这么多钱,一心想把农业做好,想种绿色果蔬。如果可以,我想帮他打造一个百年采摘园。”

 

9月14日,杨洋在自家采摘园里摘的葡萄。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父亲手术后突然想要做农业

 

“前进前进!”通州区漷县镇后元化村的后元化生态采摘园里,一栋大棚墙上写着这样四个大字,在采摘园负责人杨洋看来,这4个字如同自己的座右铭。眼下,生态园里的火龙果、无花果、葡萄等陆续成熟,在新老客户的照顾下,生意还算红火。

 

后元化生态采摘园,墙上写着“前进前进”。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进入一栋大棚里,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一颗颗无花果挂在枝头,虽然尚未完全成熟,但看起来已然十分诱人;另一栋大棚里,一串串葡萄则已经成熟。杨洋身在其中,精心照顾他的宝贝们。大棚里,有小型机械作业过的痕迹,脚踩下去,土壤十分松软。“在种植的时候,父亲特意预留出了机械作业的空间。目的就是机械锄草,而不是靠打药。这些品种也都是父亲选的,都是他精挑细选过的。”杨洋向记者说道。

 

最开始,杨洋其实根本没想做农业。“安心地在央企上班的话,我的日子其实过得挺安稳。”杨洋称,2015年,他的父亲心脏做了两个支架手术,术后便一门心思想拿家里拆迁款做农业,种植绝对绿色的果蔬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吃。没想到,从承包地、买果树、请专家、找工人……父亲投进生态园的资金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眼看园子里的果子熟了,却找不到销路,甚至为了避免浪费,父亲还和工人们一起推着车到村口去卖,1块钱论堆儿卖。

 

“我父亲本来也不是做农业的,只是小时候跟着父母种过几年庄稼而已,也不知道这农业情结从何而来。大概就是和那次手术有关?身体一向硬朗的他突然对生命有了新的解读?或者因为看到同病房的病友们年龄最小的只有28岁,从而引发了对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思考?”1988年出生的杨洋话语间带着一点点年轻人的风趣和调侃。

 

想种健康的果子给大伙儿吃

 

最终,杨洋还是选择辞掉工作,帮着已经年过五旬的父亲经营起了采摘园,干起了农业。“我后来想,我其实还是被父亲那句话打动到了——我就想种点健康的果子给大伙吃。”杨洋称。

 

杨洋在照看无花果大棚。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2015年至今,已经6年多的时间,前前后后,父子俩投资在采摘园的资金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万,前几年一直在赔钱,今年好不容易有望收支平衡,却又赶上了极端天气。“今年冬天,北京的冻害比较严重。15个棚的大桃只产了十几个桃子,近乎绝收了。葡萄7个棚也只有一两个棚产出了葡萄。”杨洋说,近些年,国家对于农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但他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享受到一些利好政策。

 

中午时,远处的田间,杨洋的父亲骑着农用车从大棚间穿过。“他回去做面条了,我们俩现在每天两顿饭,绝大多数都是面条。”杨洋对于自己和父亲的生活现状并不避讳,虽然更多的时候,身边的亲友、客户在得知父子俩的经历后都会感叹“拿着钱,好好享受生活不好吗?干吗非得这么折腾呢。”“如果开始没弄这个采摘园,日子是不是会过得很舒坦?”

 

父子俩想打造一个百年采摘园

 

“有百年糕点店、百年面包店,我也想打造一个百年采摘园。”杨洋说,这几年,父子俩采摘园一直在走上坡路,各种中高端产品也已经打入北京中高端商超市场。虽然现在经济上确实有点困难,甚至面临着卖房的可能,但他还是想试试。

 

“我们俩时常坐在一块儿算账,无论怎么算结果都一样——想要回本儿,时间还很长很长,还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但现在既然已经被架在这儿了,就不想放弃,咱就踏踏实实做农业,帮着父亲圆梦。”杨洋称。

 

后元化生态采摘园,火龙果已经成熟。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现在,采摘园里的火龙果、灯笼果、树莓等陆续可以采摘,将持续至年底。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