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肉类协会(CMA)与世界肉类组织(IMS)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国际肉类产业周”,在山东青岛世界博览城举行。本届肉类产业周以会议论坛、展览展示、贸易对接、竞技比赛、荣誉表彰、科技推广等六大主题活动助力企业开拓市场、扩大贸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9月13日至14日的肉类产业发展大会上,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专家、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肉类产业的发展,着重探讨了重大动物疫病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肉类产业如何可持续管理和发展。


2021肉类产业发展大会。中国肉类协会供图

 

构建分区防控体系

 

肉类行业深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自2018年8月3日,中国辽宁沈阳辽北新区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截至目前,全国共报告非洲猪瘟疫情193起,共扑杀生猪120.59万头。中国疫病疫情预防中心、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副主任冯忠泽,在肉类产业发展大会上指出,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的产生,是党中央根据疫情的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重大动物疫病的分区防控工作通过两年多的试点和实践,正在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体系。”

 

会上,冯忠泽介绍了关于中国特色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体系的概念和主要内容,特别指出:“建构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体系,主要的任务归结起来就是要建立三个大的体系,分别是构建区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动物调运和监管体系、优化生猪产业体系。”

 

今年4月份,农业农村部印发了《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自今年5月1日起,全面启动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以中南区分区为例,冯忠泽介绍了该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体系的优越性。“我带领着我们中南区工作组在广东省一住就是两个多月,之后又到福建、江西开展工作,之后的工作方案都是在中南区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 冯忠泽说:“中南区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向好,生猪生产正在稳步恢复,生猪产销衔接趋于紧密,生猪的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冯忠泽表示,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是国家动物防疫策略的重大标准,针对该工作的展开,他向相关方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的工作,强化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针对养殖屠宰企业而言,要主动使用分区防控的各项政策,及时调整各种生产加工布局;而行业协会这一面,要加强服务,做好产销衔接,构建产销对接平台,及时整合发布产销信息,做好行业与政府间的纽带。”

 

设立法律规范和严管严控

 

2019年底,国内外打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肉类产业中,肉类消费、冷链产品的进出口等环节均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影响。成都大学四川肉类产业技术研究院教授王卫认为:“新冠疫情防控下食品安全,需要引起企业重视,尤其是生鲜畜禽加工以及贮运销售中,食物交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存在着病毒感染的可能,加大了产品传染的隐患。”

 

根据报道中公开的数据,2020年12月到2021年3月,从加拿大到美国,从德国到爱尔兰,包括巴西、韩国在内,一共有近200余家肉类企业发生感染事件。王卫就此提出了一个案例:从2020年5月到今年2月,德国肉类企业相继发生感染事件,这是很严重的疫情事件。2020年8月,德国北威州劳动、卫生和社会事务部联合发布“肉类行业新冠病毒防控卫生规范”,“他们的法规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法律规范,甚至连员工工作用什么方式、车间温度多少、湿度多少、气流速度多少都一一规定,连违反处罚罚款都严格要求。这是法律规范在企业防控行为的关键上做出的有利示范。”

 

另外,王卫还提出,新冠疫情防控之下,肉类企业更要严管严控。他说:“首先要严格卫生规范管理,牢抓防控的四要素,即人员管控、源头管控、个人防护和管理消毒,这16个字是国内外公认的。”王卫认为,源头防控非常重要。他指出,新冠病毒在较低温下能存活,因此冷链食品以及外包装可能通过跨境远距离运输,成为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就从冷链消毒上讲,一般消毒是以水作为溶剂的,但在低温条件下很难发挥消毒作用,所以最好将这种杀菌方式换成紫外线等冷杀菌,比如运用杀菌紫外线二极管,这个就比较好。”

 

冷链食品的处理不要一刀切

 

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博士研究员徐进在会上做了主题“就疫情防控常态化,如何保证肉类食品安全”的相关发言,进一步解释了冷链食品与新冠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徐进说:“冷链食品和新冠疫情是受到大家重视和关心的问题,我们的政府为了让大家吃上安全的冷链动物的肉做了很多工作。”

 

在回答新冠病毒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时,徐进明确了几个概念,他说:“首先要问这种疾病是不是食源性疾病?能不能通过消化道传播?能不能通过食品传播?新冠病毒能不能在进口的水产品和其他食品中存在?”徐进介绍,根据世卫组织的答案和报道,通过冷链食品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并不高,他提出:“到底风险多少?换一种方式回答,就是新闻联播在报国际上大概有一亿多人的新冠感染病例,这一亿多人里目前有1例病人确切说是因为吃了冷冻食品而感染的。”

 

会上,徐进还介绍了新冠病毒的模型特点和传播途径,他提出:“纵观国内的具体疫情,传染高风险地点第一是家庭,第二是聚餐,第三是核算采样点,第四是隔离酒店。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不能放松警惕,要做好防护。”徐进认为,疾病预防控制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管理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疾病预防控制强调的不是1+1=2,而是1+1一定大于2的综合防控措施。”

 

过去的一年里,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针对食品企业出台了几个指导原则,包括食品企业的管理指南、消毒、环境和公共卫生的服务管理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中心参考WHO的文件,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要求,出台了三个文件。“一个是防控技术、一个是消毒技术,还有最重要的是冷链食品的分级分类处置技术。”徐进认为,“如果一批产品出现了阳性不该粗暴地处理,可能一个冷库进来一批货,上千万的东西被销毁,一个厂家就倒掉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出台了一个食品分级分类管控,为企业提供一个分级分类的方案,不要用一刀切的方式,否则冷冻企业、冷链食品的日子就非常难过了。”

 

科技创新助力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上海太易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双疫之下的企业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做的工作。上海太易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曾广志认为:“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是助力食品安全的关键,食品安全危害概括起来就是人、机、物、法、环相关系,企业要把这几点抓住并一一突破。”

 

曾广志介绍,在动物的屠宰加工前和加工过程中存在异物风险,“比如养殖的猪、牛、鸡、鸭等等,都要有相应的防疫,都需要打防疫针,那这个环节中就可能有防疫针头的断裂并留存在动物体内,如果不及时去掉,对后面的食品安全就会造成较大的风险。除此之外,在加工的过程中,使用的器具也可能发生断裂、折开等情况。”

 

在肉类异物检测的环节中,主要以金属类异物为主。2000年开始,对肉类进行异物检测的技术手段主要是金属异物检测机,利用的是电磁场的原理——如果被测物里面含有金属物,要么导磁,要么既导磁又导电,就能够很好的通过金属异物检测机做相应的检测。曾广志指出:“但这种技术会受到被测产品的含水、含盐量的影响,对金属检测具有很大干扰性。以猪产品为例,防疫针头通常打在猪脖子附近,这个时候一个白条的猪金检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后来,肉类异物检测的环节中陆续出现X射线、X光机的异物检测技术,曾广志指出:“因为有创新的技术,除了帮助我们企业检测高密度异物之外,还能够拥有更宽广的检测效果和能力。”会上,曾广志介绍了目前X光机的最新技术,他说:“这两年在探测器技术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新推出的TDI探测器是一种能够利用延迟积分技术的探测器,相比传统的探测硬件,它能够在扫描和取像上做到更精确,能够帮助设备有更好的判断能力。也就是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用X光机检测密度较小的异物了,在技术方面,我们已经跳出了原来的技术限制,这对行业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进步。”

 

肉类产业的前途是光明的

 

中国,是肉类生产消费和进口的大国。据中国肉类协会会长李水龙介绍,中国肉类协会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肉类学会和相关机构建立起工作交流机制,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相关肉类产业发展大会,共同研判和分析双疫情形势下全球肉类贸易走势以及国际国内合作的机遇。

 

李水龙指出,疫情防控常态下,保障产业从业人员健康,保障肉类食品的安全,升级畜禽产品生产消费,完善肉类冷链建设、绿色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业内目前关注的重中之重,他说:“虽然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包括疫情的影响和市场价格的影响,也包括市场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不尽如人意等等,但我觉得大家对肉制品贸易信心非常的坚定,也相信肉类产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明天会更好。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唐峥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