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第五届金融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企业的人士就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金融科技创新与数据资产价值探索进行了分享。

与会人士指出,金融机构如何合规、高效地链接多方数据是数字化转型中的命题之一,数字金融本质仍是金融,要坚持服务实体、不能用技术套利等基本原则。此外,数字金融要促进普惠金融,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边界,提升风控效果。

数字化浪潮正在重塑金融的规则和边界

数字化浪潮已席卷各行各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一级巡视员毕开春表示,数据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核心生产要素和战略资产,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必将引发新一轮产业大数据的爆发。如何挖掘和有效利用企业数据、政府公共资源数据等,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以及为金融机构信贷决策和风险管理服务,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工信部科技司将在标准化、科研开发、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方面,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支撑实体经济及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毕开春说道。

在这一浪潮下,金融的规则和边界也正在重塑。建设银行首席信息官金磐石表示,近年我国银行业在金融科技领域投入大幅增长,从2018年不到1000亿元增长到2020年2000多亿元,两年已实现翻倍。未来以现代科技为主要驱动力的新金融也将不再是冰冷的商业计算与考量,而是基于科技与知识的投入,实现金融服务的高效、透明、低成本和全覆盖。

聚焦金融机构如何合规高效地使用多方数据

随着数据要素愈发受到重视,在新的发展节点上,金融数字化转型也面临一些挑战。在《数据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政策之下,金融机构如何合规、高效地链接多方数据成为数字化转型中的命题之一。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指出,数字金融本质仍是金融,必须坚持几个基本原则: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必须遵循金融规律,不能用技术的手段为金融套利;必须坚守风险底线,确保金融安全。

为促进数字金融自身的健康安全发展,必须要加快相关的制度建设。王兆星表示,一是要强化金融数据治理,尽快完成各类信息保护立法及相关配套,推动建立统一的国家金融数据信息平台;二是要加快数字金融的产业标准,推进金融机构加快科技能力建设,支持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并加大数字金融产品服务标准供给;三是要做好数字金融监管,坚持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同类金融业务坚持统一监管标准,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的数字金融的监管机制;四是要加强数据跨境流动的国际监管合作。

星云ClustarCEO陈沫从技术角度谈到,实际场景中,金融机构的数据多是分散的小数据,比如中小银行在做信贷时样本不足,特征维度少,无法对高风险客群进行有效预测,这是金融信贷风控业务的普遍痛点。联邦学习可以将小数据聚合起来,以“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价值动”的形式保障数据安全,发挥数据的价值,进一步提升金融核心业务能力。

要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边界,提升风控效果

近年监管部门不断引导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深耕细作,不过普惠金融业务普遍数额少、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风险难管控,其商业可持续发展仍是难题。

王兆星指出,数字金融要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一是要有效扩大普惠金融的服务边界,将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纳入范围,更好地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二是要有效降低普惠金融的成本,包括信息、人力、运营、资金成本等;三是要有效提升普惠金融的风控效果,更加准确地进行风险识别和度量,进行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一位与会的金融科技企业高管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介绍,在助力银行普惠业务方面,该团队为银行构建对应的软件系统和风控平台,并派相关的专家在银行内部针对中小微客群做相关的模型和调优,逐步地提高风控水平。他同时表示,银行还需要更精细化运营,找准自己的定位,业务场景和企业经营数据结合越多,风控就越好,规模就会做起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维妙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