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晚,成都市公安局青羊区分局发布微博通报,表示网络热传的“老人摔倒被怀疑碰瓷”视频系老人唐某接学生放学时,过马路未注意前方拉杆箱,踩上后摔倒。唐某因股骨骨折,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其间未向任何个人及单位要求赔偿,并称医疗费用自理。

 

视频发生时间是9月16日17时55分,其发酵并引起关注的时间是9月17日。公安机关经过仔细认真的调查,于当天晚上就发布情况通报,及时回应了公众的关切,也有力地解答了舆论场上的种种猜测和疑惑。


▲视频中老人摔倒的画面。图/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诚然,囿于视频拍摄角度、画面清晰度,人们在看到视频时难免产生误解。判定此事究竟是意外还是碰瓷,需要更多的证据和信息,也需要当事人详细的陈述。仅凭热心网友的脑补式“查案”,难以得到公正、公允、客观的结果。
 
比如,视频中老人为何突然加速小跑,仅凭视频难免让人起疑。老人究竟是接孩子心切,或者为了赶在红灯之前过马路,没有注意到前方拽拉杆箱的少年,还是“有意为之”,并不是旁观者的选择性判断能够确认的。至少从结果来看,警方的调查已经说明了一切,老人并未向任何人要求索赔。
 
互联网为普通人提供信息分享、传播的平台以后,一些生活中发生的意外、纠纷,在夹杂了受众积累的社会情绪以后,很容易遭到放大传播。现实中,“碰瓷”问题确实存在,人们对“碰瓷”的担忧和痛恨成了思维定势。因此,当一段真相未明的视频被发布到网上,就会引发对“碰瓷”的猜测和怀疑。


▲9月17日,警方通报“老人摔倒被怀疑碰瓷”:系自己不慎摔倒,未索要赔偿。图/平安青羊微博截图

 

警方的及时通报,也再次提醒公众要加强网络媒介素养,不要让情绪带偏思考。看到表面信息不要着急下结论,更不能以添油加醋的误导方式进行再传播,以免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在“合理怀疑”与“有罪推论”之间,应当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
 
互联网新出现的传播特征,对公共部门的信息发布能力提出新要求。信息发布能力的背后,是高效准确的调查核实能力。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网络上的误会持续一秒,对当事人的困扰就会多一秒。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也促进了公共部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地服务公众。
 
当然,公共部门的工作也不能完全被舆情牵着走,不能为了满足舆论而违背工作原则。对于复杂的、短时间内很难给出确切答案的事件,在不影响办案的前提下,只要阶段性地披露调查处置情况,同样能够满足公众知情权,防止舆情走偏。
 
回到“老人摔倒被怀疑碰瓷”事件,当事老人已经78岁高龄,思维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难免下降。青壮年不会发生的碰撞和磕绊,放在老人身上并不奇怪。这其实也告诉人们,只有理解老人,才能关爱老人。面对有争议的信息,多一点将心比心,就不会匆忙得出偏见性的结论。



特约撰稿人丨王钟的
编辑丨李潇潇

校对丨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