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又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季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悄然走到了第四届。

 

丰收,是人们心底最深沉的期盼和情怀。大江大河孕育的农耕文明,高山丘陵呵护的千年传统,稻黍稷麦养成的古老民族,把丰收两个字,刻在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只是,如今的丰收,已有了不同于千百年来固有的情景。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传统的农耕模式,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广袤的平原上,成排的收割机,在数万亩的大田中驰骋,崭新的公路上,大车往来,把粮食从地头直接运到粮库。

 

但也有一些地方,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传统,人们仍在用镰刀和脊背,用艰苦的方式收获粮食。

 

新与旧同时存在,现代与传统剧烈交锋。

 

有人站在潮头,探寻未来的前路,有人留守家园,延续古老的习俗。他们有过怎样的故事?

 

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全面脱贫收官之后,乡村振兴接续而来,正在快速追赶现代化的脚步,全国200多万个自然村,每一天都在改变,那些住在村里的人们,又有怎样的想法?

 

这一年中,我们还经历了重重灾难,和疫情、暴雨、洪水、台风、虫害抗争,因此,这又是一次来之不易的丰收。

 

秋分之际,第四届丰收节来临之前,新京报记者分赴多地,感受不同的农业形态,探访不同的丰收故事,更重要的,是寻找不同的乡村农人。

 

他们之中,有崇山峻岭间和祖辈一样艰辛耕作的传统农民;也有现代化进程中,被机器改变生活的留守人口;还有回村创业,把传统的农业资源和现代经营方式结合的返乡青年。


他们是这场珍贵丰收的创造者,也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亲历者,还是千年农耕文明的传承者,他们的故事,就是丰收的故事,他们的艰辛和喜悦,他们的记忆和期盼,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最动人的部分。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