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苏季)9月23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介绍,上海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新政,针对新规范、新要求探索创新管理举措。其中,从“支付行为”的源头出发,探索“银行定期划扣”等新型资金监管机制。

 

全市已有12家商业银行参与试行推广工作

 

倪闽景介绍,消费者预付的培训资金由开设在商业银行的专用账户收取,银行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管理要求,基于与消费者、培训机构预先达成的约定,定期分批划扣资金至培训机构账户;消费者可以按照合同约定随时要求银行申请停止划扣培训资金,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在探索银行定期划扣机制的过程中,上海借助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等各方力量,推广商业银行和培训机构“双承诺”机制,并通过“家长告知书”等形式鼓励家长优先选择已实施“银行定期划扣”等有效保障预付资金安全机制的培训机构。

 

目前,上海全市已有12家商业银行参与银行定期划扣机制的试行推广工作。在形成相关工作经验后,上海市将通过地方立法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培训资金安全保障机制,更大范围地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公益互助平台将于9月下旬向消费者开放

 

同时,针对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的情况,上海积极鼓励发挥行业自律和公益互助作用,建设“上海市培训协会跨界公益互助平台”(以下简称“平台”)。

 

倪闽景表示,当有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时,利益受损的消费者可以在平台上申请获得其他机构提供的公益互助培训课程。相关培训课程均为“公益”属性,不免除消费者对原培训机构的债权关系和追责权力。

 

平台于9月7日正式向社会募集公益互助课程,目前已有43家培训机构捐赠课程,涵盖文化学科、艺术、体育、科技、职业技能等多个行业,总课程达到1986门、总价值超过11亿元。平台将于9月下旬正式面向消费者开放。

 

另外,记者了解到,为落实“双减”新政对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的分类管理要求,上海基于教育部明确的学科类与非学科类范围,依托专家学者研究制定了《校外培训服务类别鉴定指引》和《鉴定指标》,指导校外培训机构准确区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服务,同时也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管理参考,防范假借非学科类培训项目实际开展学科类培训服务等逃避监管的行为。


新京报记者 苏季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