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9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教授杨宇明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经过抢救性保护后,云南20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数量翻番,有的翻了几十番。目前,云南对极小种群保护名录进行了更新,已经列入101种。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天喜称,云南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度居全国之首,但整体呈现物种种类多、种群规模小、分布狭窄、特化程度高的特点。杨宇明指出,云南有的物种个体数量少,甚至少到个位数。“比如滇东南狭域分布的被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华盖木,最少的时候野外只有六株,已经不能够维持一个物种正常的基因交流和繁衍。”他说,要维持正常的基因交流和种群的繁衍至少应该在万株以上,如果低于三千株就属于极濒危了。

 

杨宇明说,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云南首先重点保护旗舰物种。云南从上世纪50年代就建立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亚洲象、黑冠长臂猿、滇金丝猴、绿孔雀等旗舰物种是生态系统里发挥着旗舰作用的领先物种,也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物种,保护好它们就保护了整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云南省建立了362个自然保护地,分为11种类型。“最近30年,这些旗舰物种数量翻了一番,对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保护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宇明称,与旗舰物种不同,极小种群个体数量非常少,种群规模小,分布范围非常狭窄,有的只在一小片河谷,有的在山头,有的只出现在东坡,因此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不高。有的极小种群物种既没有处在保护地范围内,也没有被列入主要保护对象,很容易被忽略掉。

 

云南省2005年率先提出了关于极小种群的概念,2010年正式启动了极小种群的保护行动计划,同时列出了20个要抢救性保护的极小种群。“比如说华盖木,这是一个极小种群,更新非常困难,我们推动保护生物学研究和快繁技术的攻关突破,解决了繁殖技术瓶颈,使其在短期内快速地扩大种群数量。”杨宇明说,20个极小种群数量翻番,有的翻了几十番。

 

他说,目前,云南对极小种群保护名录做了扩大和更新,把很多分布偏远、不为人知的极小种群列入到极小种群保护管理目标,目前已经列入包括贡山竹在内的101种,另外很多兰科植物将是花卉重要的种质资源。“今天没有用的东西,可能明天就是无价之宝。”他说,目前,云南进入到第二轮极小种群的保护工作中,首先将突破人工繁育,“繁育以后,这些物种不是建立在苗圃里,而是回归到自然中。”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冯雅君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