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个中秋节前,位于上海“宛平南路600号”的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火了。

 

火的原因,一是这里推出的“600号月饼”一饼难求,被网友戏谑地称为“精神饼”的上海精卫中心月饼,引发了热情的拥趸,即便“挂号入院”也要购买。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二个原因,该中心还为精神病患举办了一场画展。

 

据新京报报道,这场名为《线条、颜色和故事》的画展,展品全部选自上海精卫中心病人的原创作品。“600号画廊”的名声不胫而走,吸引了大批观众,一些观众甚至搭乘一两个小时的地铁专程来观看画展。

 

而这正如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医师谢斌所说,“宛平南路600号”出圈,“火”的并不是月饼或画廊本身,而是大家对精神心理健康的关注。


▲作为中国大陆首家开办于精神病院里展示精神障碍患者作品的画廊,“600号画廊”首展《线条、颜色和故事——原生艺术展》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众多市民。图/IC photo




实际上,从精神医学角度看,精神病患除了在精神方面出现异常,大多数时候跟社会的接触都状态良好,可以正常地生活、工作和社交,也同样可以有才华。可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的忽视与偏见,使得精神病患似乎成为一种道德上的恶行,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孤立。

 

“宛平南路600号”的出圈,显然开了一个好头。

 

作为一家精神医学的专业诊疗机构,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通过月饼和画展的方式,开展了颇具人文关怀的治疗措施,也借此向社会大众展示精神病患生存状态,其“背后的色彩已经不是神秘、恐怖和排斥了,而是人性的回归和爱的呼唤”。


▲“600号画廊”位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6号楼一楼走廊,在灯光照射下, 60幅作品静静陈列,自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图/IC photo


把“宛平南路600号”出圈这一现象,对比以下数据,我们会看出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根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排除痴呆后,其他六大类精神障碍的加权12个月患病率为9.3%,加权终生患病率为16.6%。换言之,精神卫生诊疗机构收治的,并非是可以忽略的“一小撮”病人,我们身边都可能有亲友成为被收治的潜在对象。宽容善待精神病患者,事实上也是在帮助我们每一个人。

 

精神病学的研究也已证实,社会和家庭的接纳和支持,对于精神病患的康复极为重要。因为,诊疗机构提供的药物和治疗,大多只是针对精神病患发病期间的症状,患者病情长期的稳定和康复很难以此持续奏效,必须要有社会和家庭的接纳和支持。

 

比如,美国数学家小约翰·纳什从读大学开始就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学毕业后病情急性发作时不得不接受临床治疗。但是,他作为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年来坚持研究和教学,并最终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

 

帮助小约翰·纳什继续工作并取得成就的,不是靠药物和治疗——事实上,他在后期完全停止了通过药物控制病情——而是前妻、同事和学校的宽容、接纳和支持。

 

▲世界精神卫生日:超三成精神障碍患者有病耻感,病耻感从何而来?视频/新京报动新闻


因此,精神病患走不出病房”的困境,不在药物和治疗水平的高低,根本在于家庭和社会的不接纳。


近年来,我们国家层面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精神病患回归社会和家庭的政策。但也要看到,社会对精神病患仍存在一些恐惧、排斥。这使精神病患及其家庭难以得到社会支持,一旦把精神病患送到医院,家庭就再也没有力量和资源来重新接纳病情得到控制的家人。

 

也因此,“宛平南路600号”画廊的展品中,有画家年近八旬,两鬓斑白,大半生都耗在病房;有画家在病房里一待就是数十年。


▲《线条、颜色和故事——原生艺术展》留言墙上写满了参观者的留言。图/IC photo


而“月饼”之后“画廊”再次火出圈,“宛平南路600号”就像是送给社会公众的一份“精神饼”,让人们在关注到精神病患这个特殊群体的同时,也得以从精神上“触摸”到他们的隐秘世界。

 

以此而言,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精神病患的这份人文关怀,像是掀开神秘帷幕的一角,也像无知之雾中点燃了一盏明灯。希望这微光能照亮更多的人,使他们不再对精神病患抱以误解、恐惧,提升全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宽容和接纳程度,并帮助他们早日重归家庭、重返社会。


特约评论员丨唐映红(心理学教师)
编辑丨李潇潇
校对丨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