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

 

他表示,近年来,中德关系总体保持顺利发展,各领域合作在疫情形势下展现出强大韧性,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而中德关系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注重合作共赢,推动优势互补。

 

据央视新闻报道,这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主席与默克尔总理的第6次双边通话、第10次线上沟通,在默克尔即将离任的背景下具有非凡的意义。

 

默克尔2005年上台,至今已经16年。16年间,中德关系经历了低谷、回暖、迅速发展等阶段,到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16年间,默克尔12次到访中国,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是访华次数最多、最了解中国的西方领导人之一。


2010年7月17日,中国西安,德国总理默克尔参观兵马俑,庆祝自己的56岁生日。

 

如今,“默克尔时代”即将结束,谁将接任成为下一任德国总理目前仍存在变数。而中德关系的未来,也面临着新的不确定性。

 

访华12次,从“价值观外交”到“务实外交”

 

默克尔的对华政策并非一开始就很友好。

 

2005年上台之初,默克尔曾推行“价值观外交”。她在2005年11月30日的《施政声明》里曾写道,“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欧洲政策建立在价值观之上,这是德国的利益政策”,强硬地将价值观作为政府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

 

2007年9月,默克尔甚至在总理府会见了十四世达赖喇嘛,受到中方严正抗议。中德关系由此陷入最低谷。

 

直到欧洲先后面临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默克尔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开始改善对华关系。此后,两国关系逐渐回暖,经贸合作成为双边关系的主旋律,默克尔的对华政策也转变为更加务实的外交政策。

 

2009年,中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2010年,中德提升了战略对话级别,建立了能源和环境合作伙伴关系。2011年,中德建立政府磋商机制,这是中国首次同外国政府建立此类机制。2014年,双方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推动中德关系发展。2016年,中国首次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除经贸交往外,中德之间的文化、教育、科技交流也不断深化。在国际事务上,中德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大国声音。


当地时间2021年9月22日,德国柏林,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出席了全国大选前最后一次的德国联邦政府每周内阁会议。图/IC photo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德国研究所所长郑春荣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指出,默克尔任期内,中德关系取得高水平发展。尤其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西方对于中国的忧虑、防范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德关系还是取得了非常瞩目的发展,包括推动达成中欧投资协定等。可以说,默克尔将中德关系作为其任内的一个重要政治外交议程。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研究员李超也对新京报记者指出,默克尔在任的16年间,中德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默克尔个人的作用不容忽视。

 

首先,默克尔任内12次到访中国,表明了她愿意了解中国的态度。默克尔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务实,所以她虽然在意识形态上对中国仍有一些偏见,但仍然能够务实地看待中国。她把利益和价值观分得很清楚。分歧可以背后再谈,但互利共赢的东西一定要得到保障。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态度,她非常愿意来了解中国,每次访问中国时除北京外,都会去一个地方城市。譬如她去安徽,看过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去深圳,看到了高新技术、数字产业的发展。所以她对中国的了解是比较深刻的,还曾经直指西方人对中国存在偏见,认为中国的复兴不是对西方的威胁。

 

有了深入的了解,她更能摆脱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积极推动中德关系的发展、促进两国合作。所以说,在默克尔的领导下,中德关系确实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郑春荣补充指出,德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非常注重和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而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市场容量巨大,中德双方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也是中德关系能够较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市场、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德国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所以默克尔必须抛开价值观外交,转而推行务实的外交政策”。

 

大选过后,中德关系面临新变数

 

2022年,中德将迎来建交50周年。而这一年,德国也将迎来一个没有默克尔的新政府。分析认为,随着默克尔离任,中德关系面临着新的变数。

 

9月26日,德国将举行联邦议院选举。根据当前的民调数据,中左翼社民党有可能成为德国联邦议院第一大党,优先获得组阁权。而默克尔所在的中右翼基民盟或将失去第一大党的位置,甚至从执政党位置上跌落,成为反对党。

 

美国乔治城大学德国和欧洲政治教授Eric Langenbacher对新京报记者指出,目前来看,社民党总理候选人肖尔茨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德国总理。但是,社民党赢得第一大党的位置后,也不得不再联合两个党派组阁,届时德国或将出现战后历史上第一个全国层面三党联合的政府。

 

Eric Langenbacher分析称,德国大选后的组阁将非常艰难,可能将持续数月。而若是社民党组阁,最有可能的组合是社民党、绿党和自由党联合组阁。但如果肖尔茨无法通过谈判达成一致,组阁任务会交给第二大党,即很可能是基民盟的拉舍特。拉舍特可能会希望组建一个联盟党、绿党、自民党联盟。

 

因此,不管最终的主要执政党是社民党还是联盟党,绿党和自民党很可能都会加入执政联盟。对此,郑春荣指出,绿党的对华政策比较激进,现任绿党党主席贝尔伯格曾多次发出对华强硬表态。自民党的对华政策也不是很友好,可能会在人权问题、中国台湾问题上制造麻烦。也因此,相比于现在的执政联盟,下一届德国政府中主张对华强硬的力量会上升,中德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会增加。

 

李超也认为,默克尔离任,可能会对中德关系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为新一批领导人对中国的了解没有默克尔深刻,对华经验也没有默克尔丰富。但他也指出,这些都是可预见的,不必过于担心。“每一个新的领导人了解中国、接触中国都需要一个过程,只要中德能继续保持密切互动,就可以摒除这种认知上的障碍”。

 

不过,李超认为,目前需要警惕的一点是,从全球层面来看,中欧关系遇冷、中美博弈加剧、大国关系交杂、意识形态以及经贸之争上升,这些可能会侧面影响到中德关系的发展。尤其是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不断拉拢包括德国在内的盟友联合开展对华竞争,可能会冲击中德关系的发展。而此时德国又将出现政权更迭,因此下一阶段的中德关系可能会产生一些波动。不过长远来看,中德关系总的合作趋势应该不会发生逆转。

 

对于德国下一届政府的对华政策,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9月23日在中国驻汉堡总领馆2021年线上国庆招待会上发表致辞时表示,无论德国大选后将是怎样的执政组合,中国都将一如既往地视德国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新一届政府保持密切对话与合作。

 

他还指出,中方也期待新一届政府能继续奉行积极务实的对华合作政策,共同推动中德关系保持稳定深入的发展势头。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张磊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