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天坛奖”国际评委会媒体见面会上,陈坤呼吁给年纪大的男演员多点机会。图/北京国际电影节公众号


9月26日的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见面会上,评委之一、演员陈坤呼吁:“请给我们年纪大的男演员多点机会吧,请多写些好的角色给我们这些演员去演戏吧。”


“陈坤呼吁给年纪大的男演员多点机会”,也由此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
 
这不免让人想起2019年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颁奖典礼上,海清呼吁给中年女演员多一些机会。她说:“我们非常热爱电影。但说一句实话,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是被动的,市场、题材常常让我们远离,甚至从一开始就被隔离在外。”
 
不同于中年女演员的呼吁得到一边倒的支持,陈坤这次呼吁遭到不少人质疑。微博上有网友评论,“年龄40+的中生代女演员都在演‘婆婆妈妈’的时候,40+的中生代男演员都在霸屏”。这句话也代表了不少网友的心声。
 
公允来看,中年女演员的“缺剧本”的困境比中年男演员更普遍一些,但双方不必撕裂,因为他们共同面对的是一个更大的困境:中年人的故事稀缺,优秀中年角色的更加稀缺。
 
而其背后,则是影视剧市场一味“流量崇拜”的结果。


▲影评人为你揭秘中年女演员危机。图/CCTV6电影频道截图


“年轻崇拜”实际是“流量崇拜”
 
在流量经济与天价片酬时代,大多数中年演员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演“小鲜肉”“流量小花”的爸爸妈妈;要么“装嫩”,不断向“少男感”“少女感”靠拢。
 
年龄30+女演员的尴尬处境,其实更典型。年龄30+的女演员有点“两不靠”,演20岁出头小年轻的妈,有点撑不起来;如果演少女,又有点勉强。
 
但市场给她们的,主要是这两个选择。
 
1987年出生的女演员焦俊艳,就曾在综艺里吐槽自己的试戏经历:年纪过了30岁,在试戏的时候像菜市场被人挑剩下的菜。
 
1981年出生的杨蓉演少女被骂,她在微博回应称:“我们这一拨30+的女演员努力维护着少女人设,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而是市场需要……我怕转型后,我被定义成中年女演员,跟那一拨儿我崇拜的女演员一样成了‘非常有名非常美但没有戏演’。”
 
因此,女演员都在拼命地向少女感靠拢。哪怕是杨幂、刘诗诗、唐嫣、赵丽颖、Angelababy等85后顶流小花,虽然都结婚生育了,粉丝们津津乐道的仍是她们的“少女感”。
 
这都是出于一种担忧:一旦失去少女感,就会失去竞争优势。而“年轻崇拜”背后就是一种“流量崇拜”。

▲网友们对明星“少女感”、“少年感”的追求。图/某社交平台截图


在追捧流量“鼎盛时期”,影视主角和故事常常是以年轻顶流为核心,俗称“小鲜肉”。有流量就意味着有点击率、收视率和票房,就意味着能“来钱”。

 
也因此,“流量+IP”盛极一时。流量是年轻的,与他们(她们)搭档的主角自然也要求是年轻的。想要赢得重要角色的中生代演员,就得拼命保持“少男感”“少女感”。
 
在这种“年轻崇拜”、“流量崇拜”的背景下,留给中年人的故事自然相当有限。很多有实力的中年演员,仍然有演戏的机会,但只能给年轻的流量“作配”。
 
“顶流鲜肉”演主角,找“老戏骨”当配角,一度是“流量+IP”类剧集的标配。
 
当目光较多集中在年轻人的故事时,流量当道,中年人的故事就被市场挤占了,谁还有空去关心中年人的“鸡毛蒜皮”,因此,中年人的故事在影视剧市场上缺失了。

▲章子怡呼吁片方宣发不要营销“少女感”。图/微博截图


“流量崇拜”造成中年人好故事太少

 
这两三年来,随着天价片酬之风被遏制以及“流量+IP”纷纷扑街,“流量至上”的标准也被深刻检讨,而影视剧中的“叔圈的崛起”正成为重要的现象。
 
以近段时间的热播剧为例,《扫黑风暴》里,孙红雷、刘奕君闪闪发光;《乔家的故事》里,刘钧、刘琳大获好评;《长津湖》里吴京、胡军、朱亚文、段奕宏等人共挑大梁……

▲《长津湖》里的中年男演员们。图/《长津湖》剧照


这也从侧面上说明了:并非中年人的故事不受市场欢迎,而在于,市场上关于中年人的好故事太少了,大一点的制作都往春节档、国庆档这样的档期扎堆。
 
这才是中年男女演员的共同困境:缺乏能够呈现出中年人状态、思维、心绪、生命体验的好角色。中年演员虽然有戏演,但好角色少之又少,只能苦苦在各种套路化的故事里挣扎。

▲我们喜欢过的中年演员都去哪儿了。图/某社交平台截图

 

实际上,中年,看似是一个尴尬的年龄阶段,但较之年轻人,其生命体验也更为丰沛,注定有很多故事可讲;一个复杂、多面、立体、有多维度解读空间的中年人故事,也注定会更加打动人心。
 
因此,影视剧市场不能仅只将目光放在年轻人谈恋爱的年纪,也要更多关注直面柴米油盐现实生活的中年人群体,而不能仅仅让他们在一众“顶流小生”的主角戏里“打酱油”。尤其是,在粉圈种种劣迹,早已让“流量”一词带有了贬义的情况下。
 
有“流量”的地方,就有粉丝,有粉丝的地方,就有“控评”。这无疑就干扰了一部影视剧真实的市场评价。更有甚者,某些“顶流”倚仗粉丝数量,直接干扰影视剧制作过程,镜头的多少、番位如何……被忽视的反而是作品本身。
 
可以说,影视剧市场“流量崇拜”让中年人故事成为“稀缺”,对“顶流小鲜肉”的追捧,也干扰了好故事的产出,最终影响的则是行业发展。
 
如此种种,都提醒影视剧制作不能再停留于简单的“流量至上”,而要讲好中年人的故事,编剧们也需要深入现实生活去挖掘,更多地开拓中年人的故事蓝海。
 
今天的观众,审美水平与认知深度都在不断提升,他们不会错过真正的好故事,影视剧的“审美”也需要从“流量崇拜”的泥淖中尽快走出来。


特约撰稿人 | 从易(媒体人)
编辑 | 丁慧
实习生 | 韦英姿
校对 | 吴兴发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