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履行代表职责使命》专题集体采访,治沙英雄石光银谈到童年经历,“我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定边县原海子梁乡同心干圪塔套村。在我童年的那个年代,飞沙走石是我们那里的常态气候,一场场风沙过后,庄稼、房屋都被沙子给淹埋了,因为风沙危害,大家被迫搬家是常事,从我父辈手上我们就搬了九次家,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集体采访现场(来源: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在我7岁那年的一天,和邻家一个5岁的男孩在野外放牲口时,遭遇了沙尘暴袭击,我被沙尘暴刮出了三十多里,三天后,父亲在内蒙古一个名叫巴特的家找到了我,但那个同行的小伙伴,却被沙尘暴给吞噬了,”石光银说,“这是当年毛乌素沙漠‘沙进人退’景象的真实写照和痛苦记忆,我从小就恨透了风沙,立誓长大后一定要制服‘沙魔’。”


石光银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现任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工委委员。他出生于1952年,1968年当选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后,带领群众苦战3年,在不毛之地种活了树林,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绿洲。1984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理荒沙荒山政策出台,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新兴林牧场,承包荒沙3000多亩,种树治沙。


石光银接受集体采访(来源: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在缺资金、少技术,又没有治沙经验的条件下,40多年来,石光银带领群众先后治理了25万亩荒沙地,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出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以他为原型,《大漠雄心》、《我和我的家乡》等影片讲述了他的治沙故事。2002年起,他先后获得了“全国治沙英雄”“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今年6月2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石光银走上领奖台,戴上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官方介绍,“石光银,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40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作出杰出贡献。”


集体采访中,石光银说,“我治了一辈子沙,遇到了很多困难,特别是承包治理集体荒沙地3000亩时,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买树苗资金不足,所以我带头卖掉了自己家赖以生存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其他6个治沙伙伴也卖掉了自家的家畜,才凑够了买树苗款;再就是三战狼窝沙的时候,两战两败的巨大打击,严重地挫伤了治沙人的积极性。但每次遇到困难时,我会想到我的小伙伴虎娃,想到他被沙子吞噬,更会想到那些因为风沙艰苦生活的老百姓”。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将治沙进行到底”,他表示,获得“七一”勋章荣誉后,“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回来以后,为了更好地发展十里沙村盛名合作社养殖业,我已联合村合作社新建牛棚、青储坑,现已基本完工,冬季需要的青储饲料也储备好了”。“今后我们要继续把林分质量比较薄弱的林地进行二次造林,防止二次沙化。正因为生态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林草长起来了,风变小了,沙固定了,沙区人民才变富了。过去沙区老百姓种植的都是单一的农作物,年人均产量仅有不到400斤,人均年收入200—300元,2002年以来,沙区人均占有粮年年在1000公斤以上,人均年纯收入上万元。所以我们要让生态坏境所能带给我们老百姓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能持续下去,今后更要将治沙与致富、乡村振兴相结合,还要在林地内创造更大的价值,让我们周边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再好一点。”


新京报记者 王姝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