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上秃亥乡东黑山村,南面山岭棱角分明、横亘不绝,李根生告诉记者,这就是阴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阴山。他脚下的地上,立着一千多个满满装着土豆的编织袋。十余个弓腰捡土豆的妇女正在快速向前推进,她们要在四天内将80亩土豆全部收完。“她们许多是从山西过来的,每人一天能装个一两百袋。”李根生说,装土豆苦,内蒙古的风太大,将眼睛吹得涩,这活儿弯腰才能干,容易腰肌劳损。

 

内蒙古东黑山村收获土豆。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拍摄


两三分钟装一袋

 

下午4时,天有些冷了,有女人穿着长袖T恤,额上的汗沾着头发。她们每人后背系着一叠编织袋,手上戴着橡胶手套,一手不住地将土豆从泥土中扒出来放进袋子里,一手扯着袋子,弓着腰向前走。两三分钟后,袋子看着已经装满,便直起身子,拎起袋子使劲蹾几下,再迅速俯身捡几个土豆填进空隙里,随后两手将袋口一扎,一只袋子就算是装好了。再回身弓腰拎起几个土豆,另一只手已经将背后的空袋子抽出来,再过几分钟,又是一只满满当当的袋子立在田埂上。


农人在地里收土豆。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李根生今年60岁,念过高中,是武川县本地人,两个儿子在呼和浩特市区工作,他自己留在武川老家,帮包地的主家,管理工人们的日常工作,“每只袋子必须得装满,一袋大约是55-60斤,她们干活速度还比较快,装一袋的时间大约是两三分钟。”

 

张翠兰快40岁,上衣是一件初中校服,“没算过时间,不知道装一袋是多长时间。反正往里面可劲装就行了。”“干这种活一般是结过婚或生过娃的妇女,一方面,她们需要养家;另一方面,三四十岁的身体,比较能干。”李根生说,男人干这种活儿就不行,李根生将收读作“杀”,“男人腰太硬,不灵巧,杀得慢。”

 

每天不固定薪酬

 

“每天的工作量是一样的,但每天的劳动报酬不一样。”李根生告诉记者,劳动报酬是活的,要根据武川县市场行情,土豆价格每天都不一样,人力报酬每天也都随着土豆收购价格走,一般最低是230块钱一天,最多是300多块,“今天这种大土豆是8毛钱,劳动报酬是300块钱。”

 

“300多块钱一天都不多啊,她们多辛苦。一天在地里头要耗八九个小时,面朝黄土背朝天,像这样大多时间都弯着腰,腰肌劳损啊腰椎增生啊这些病,都很容易得的。”

 

有附近村民介绍,有的主家是按天给结算的,一天二三百块钱,有的主家是按袋算钱,“装一袋土豆,差不多是一块五、一块六,干活快的女子,一天也是能挣300多块钱的。”

 

收获的土豆。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今年有点旱,你看这土壤都有些黄了,本来想浇地,现在井里也没水,没有水的话,产量就会降低。”李根生指着地头上一卷干瘪的浇灌带,“这里包地还不便宜,一亩地地租200元,再除去人工费、肥料、运输等费用,主家剩的净利润也不多。”

 

有呼和浩特市民告诉记者,武川土豆是非常有名的,块头大,含淀粉量比较高,现在已经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了,“收土豆是一个挣钱费力的活,之前有大小伙子找不着工作,也去跟着妇女们捡土豆,捡满一袋子给一块五,结果一天就捡了20袋,还累得腰酸背疼,第二天就说什么都不干了。”

 

地里都是放在袋子里的土豆。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张翠兰顾不上看远处的阴山景色,她和她的工友们,要在太阳下山前将20亩马铃薯收完。

 

(应受访者李根生、张翠兰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