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新京报“十一黄金周”特别报道。图/新京报资料图


文 | 社论


又一个黄金周落下帷幕。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第二个“十一”长假,今年国庆黄金周的防疫和消费表现,格外引人关注。


一方面,就在国庆长假开启前,福建多地发生了局部疫情,令假期的疫情防控不确定性有所增加。但目前来看,整个7天长假阶段,虽然黑龙江、新疆等地出现疫情小幅反弹,但全国整体上依然维持了平稳态势。


另一方面,数据表明,全国假日市场整体有所放缓。据文旅部消息,10月1日至7日,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减少1.5%,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70.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同比减少4.7%,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59.9%。


这是由于很多地方出于防疫要求,对人员外流采取了一些措施,因此,这样的数据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影响之下,全社会消费结构和趋势加速重构,这一点在今年国庆假期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人们出游的脚步从习惯走向远方,更多转向探索身边的诗情画意。


有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省内游是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人们首选的旅游过节方式,本地消费用户占比高达77.6%。当然,这一新动向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主动激励。如北京、江苏、湖北等多地,就在国庆长假前相继发放了消费券。


再比如,就近过节的人们,省下旅途奔波的时间,更愿意探索城市的新景点、体验新的玩乐方式,像文博、主题公园游均明显升温。


某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中美术馆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速为595.9%,全国博物馆订单量同比增长115.5%;而据中国银联数据,黄金周前6天,部分大型主题乐园日均交易笔数和金额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98%和53.82%。


这是旅游消费升级的有力注脚,也表明复苏中的中国旅游经济,正在拓展出新的增长空间。


受疫情影响明显的电影市场,在今年国庆黄金周同样展现了强力回暖迹象。国家电影局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17时,2021年国庆档票房达42.46亿元。其中,《长津湖》以30.9亿元票房领跑,并打破国庆档影片票房纪录。这一数据,当为电影文化市场的复苏注入更多信心。

与旅游消费的新趋势相对应,旅游供给侧也出现了新变化。如节前刚刚开业的北京环球度假区,就成为今年国庆假期北京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而近年凭借高质量节日晚会成就现象级文化IP的河南,以8D魔幻场景、沉浸式体验旅游著称的重庆等,假期订单量也较去年同期有明显提高。


此外,此次黄金周还有一个新特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为代表的都市经济圈,正成为旅游经济复苏的“主战场”。


如今年国庆假期高铁周边游的最热门线路,就主要集中在这几大都市经济圈。这标志着,在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活力、人口总量等方面有突出优势的重要城市群、都市圈,之于经济复苏的引领作用正愈发突显,也带动了区域内的旅游消费复苏势头明显上扬。

这种疫情防控和假日消费“双赢”下的新变化、新趋势,不仅体现了常态化防控成效,也再次表明,我国节假日消费有着巨大的挖潜空间,它们共同为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国民经济复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其间所释放的旅游消费活力和新动向,亦为我国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积蓄了力量,带来了新启示、新希望。


作者丨社论

编辑丨马小龙

校对丨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