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陈琳)10月8日晚,“会馆有戏”系列演出之“遇见颜料”在前门地区青云胡同中的颜料会馆上演,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颜料会馆回归人们视线。北京演艺集团各院团的青年艺术家献上了一场融合京剧、舞蹈、器乐演奏等形式的表演,古朴国风与创意潮流碰撞,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京剧与民乐《贵妃醉酒》。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演出展现北京特色、山西风韵

 

本次活动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东城区委宣传部、西城区委宣传部、北京演艺集团承办。颜料会馆位于东城区青云胡同22号,由山西省颜料、桐油商人建于明代,是京城兴建较早的商业会馆之一,其“前庙后馆”格局是明清会馆建筑常见的形制,在历史上是一处集祭祀与观戏“功能”为一体之所。如今的颜料会馆经多次修缮,成为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晋商会馆之一。

 

演出由北京演艺集团策划、创排,由集团旗下北京歌剧舞剧院、北京民族乐团、中国杂技团共同呈现,以民乐为主,融合京剧、唢呐、舞蹈、杂技等演出形式,分为“缤纷之夜”“千古晋风”“花好月圆”“杨柳新枝”“小巷情深”五部分,突出“山西会馆、颜料会馆、丝竹会馆”三大特色。除了舞台演艺区,现场还设置了乐器制作展示区,老师傅现场制作二胡、琵琶、中阮,吸引观众驻足。

 

演出汇聚了北京演艺集团旗下文艺院团的多名优秀演员,还特别邀请到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郑潇以及乐器制造大师李乐平。多样艺术门类的融合演绎给观众带来一场具有北京特色、山西风韵的精彩演出。

 

入场环节通过民乐曲和戏剧表演《胡同回声》,营造轻松谐趣的沉浸空间。演出以绛州鼓乐的鼓点开场,把观众带到太行山侧,随后,京剧和民乐伴奏《贵妃醉酒》又将观众拉入京味文化中。杂技、古彩戏法、三弦等节目则是传统艺术经典的再度创新。


“会馆有戏”系列演出之“遇见颜料”在颜料会馆上演。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结合会馆本体文化,打造“民乐+”演出

 

与湖广会馆京味京韵的主题不同,颜料会馆的演出紧抓其鲜明的会馆本体文化,充分展示地方特色,以“民乐+”为主题,加以多样的艺术门类融合嫁接,让观众感受到“旧”的深厚韵味,以及“新”的现代创作。

 

为充分发挥会馆小而精、小而美的空间,北京演艺集团充分调动集团旗下创作骨干,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基于会馆特点展开创作。此次创作以民乐进会馆为主题,在演出中融合锣鼓、唢呐、山歌等具有山西风韵的乐器和唱法,还加入西方乐器、杂技艺术,抒情婉约中带着激情高亢。

 

北京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面积有限的会馆旧址里演出,要考虑规模,更要考虑“演给谁看”。演出力争把空间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表达出来,并在传统演出中注入当代审美的艺术形式。节目会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以现代的编排方式加以创新,融入国潮、国风等元素,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会馆旧址,让这些文物建筑真正活化起来,成为有内涵、有文化、有历史的“网红打卡地”。


演员准备上台演出。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文艺演出进会馆旧址,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


会馆集中展现地域特色,是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是北京市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出的文化惠民新品牌,是首都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近期,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着眼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让更多文艺精品走进群众生活,形成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新消费,繁荣兴盛首都文化。

 

近年来,东城区、西城区积极推动会馆旧址保护利用工作,通过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将进一步拓展会馆旧址活化利用途径,更好发挥中轴线文化功能,让以会馆为代表的历史建筑重新焕发光彩;着眼激发文艺院团生机活力,在为传统戏曲、曲艺等优秀文艺内容资源拓展演出空间的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增强文艺院团创新创造活力,推出更多“小而美”“小而精”的演出节目,持续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形成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会馆的生动局面。

 

按照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北京演艺集团还将和东城区、西城区密切合作,根据会馆旧址建筑和空间特点,推出系列“会馆有戏”演出节目,持续为北京市民带来更多经典之作、名角名剧名段和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影记者 王贵彬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