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畅)“北京中轴线内涵非常丰富,这是世界上其他中轴线没法比的。”10月12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专家研讨会上说。
这是一条全长7.8公里的轴线,北端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1267年,形成、完善于明清及近现代,历经7百余年,是中国都城规划发展至成熟的典范之作。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20年8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印发《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驶入快车道,各项风貌保护和传播工作正积极展开。
据悉,本次研讨会以“数字中轴,点亮文明”为主题,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以下简称“腾讯SSV”)、腾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腾讯北京总部共同主办,旨在挖掘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历史内涵,以数字化方式助力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和申遗工作。
保护中轴线是保护什么?
研讨会上,北京市政府参事室参事、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于平说,真正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必须具备社会性和全民性特征,“一方面,大众性的移动数字文化席卷全球,使文化传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能力,另一方面,依托数字科技让文化遗产在更大范围活起来、动起来、响起来,能够让千年文脉历久弥新,从而带动文旅发展和文物保护。”
“保护中轴线是保护什么?中轴线今天仍然是统领城市天际线的老城里最重要的一条线,今天需要保护并且再现。”单霁翔说,北京中轴线不仅仅是一个形象,也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使中轴线回归人们的生活,要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城市更宜居,有更多的文创,有更多的文化活动和艺术活动在这里展开。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单霁翔。腾讯SSV供图
谈到如何利用科技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单霁翔的建议是,“把中轴线做成大IP,就是要把中华传统文化跟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真正结合起来。”
“中轴线有很多故事,但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介绍,世界遗产需具备较高的物质和文化标准:需为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见证,需有完整杰出的建筑整体和景观范例,需与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传统和事件存在密切联系。这些标准北京中轴线全都具备并且标准较高。
吕舟表示,北京中轴线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7个世纪历史层级累积,建筑群严谨对称的规划、秩序性的景观形态,为城市建设中“以中为尊”的传统观念提供了独特的物质见证,反映出通过城市营建社会秩序、规范社会生活的美好愿望。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腾讯SSV供图
“北京中轴线多元的空间组织不仅为沿行至今的国家礼仪,也为业已消失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建成至今,北京中轴线依旧持续地对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显示出中国传统规划理念的声音。”吕舟说,北京中轴线是传统中国秩序的极致象征,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见证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事件,乃至见证了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
吕舟表示,中轴线有很多故事,但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矩阵式的数据力量,把这些故事讲出去。
中轴线未来是什么样子?
本次研讨会的一个关键词是“数字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祁述裕说,数字技术给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具有想象力的空间和创新点。利用技术手段展现中轴线中外古今融通的沉浸式互动空间场景,加强中国现象文化IP的再造和转化,以老经典与新时尚的创意融合,以跨界融合的方式推动表演艺术创意融合,增强中轴线旅游的吸引力,这些都是未来可着力的方向。祁述裕同时还强调,数字技术赋能中轴线文化保护传承,技术是基础,创意是关键,最后真正显示功力的不是技术,而是创意。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表示,中轴线如果作为文化遗产的话,第一诉求希望它是活的,不能是单纯地关注历史价值和稀缺性,更应该关注的是活在当下的人的需求和体验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地位和空间,更多的是在这个空间上的生产生活。“如果让我想象中轴线未来是什么样子,我想应该是传统与现代一体两翼,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古代建筑、现代设施、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四位一体的生态系统。”
新京报记者 张畅
编辑 冯雅君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