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静/韩聪在训练中。组委会供


新京报讯(首席记者 孙海光)10月14日下午,“相约北京”2021年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在首都体育馆开赛,这是首体改造后承办的首项国际赛事。改造后,首体能容纳的观众数量从此前的18000人减少至15000人,增加无障碍坐席的同时,普通坐席间距也加宽以提升观赛的舒适性。


首都体育馆建成于1968年,曾承办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赛事。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体将承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


自2018年11月起,首都体育馆根据“传承保护、立足赛后、确保赛时、绿色科技”原则进行改造。2021年1月,改造后的首体投入使用,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是首体改造后举办的首场国际赛事。


据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介绍,改造后的首体在座位数、场馆显示系统、智能系统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观众席方面,首体的观众数量由此前的18000人减至15000人。“大家很好奇,为什么改造后坐席还减少了呢?”丁东对此解释,主要是增加了无障碍坐席,同时普通座位之间增加宽度以提高观赛舒适度。


丁东同时介绍,首体视频显示系统也进行了更新,场馆顶部增加巨大的天幕,场边四周增加了环屏,两个端屏也有升级,整个视频显示系统更为丰富和立体。


金博洋在训练中。组委会供图


此外,首都体育馆应用了最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让碳排放趋近于零,冰面温差不超过0.5℃。


“大家进入到首体后,能感受到新的变化,总体来说是‘老场馆、高科技、新变化’。”丁东称,首都体育馆跟很多新建场馆不一样,既保持了老场馆原有的风貌,又增添了很多高科技因素。


北京冬奥会期间,首体将承办花样滑冰、短道速滑比赛,两个项目赛程交叉进行,这对运行团队在制冰、场地转换等方面提出很高要求。“同一天有可能上午是短道比赛,下午是花滑比赛,晚上又可能是短道比赛。”丁东介绍,两个项目对冰面要求有所不同,花滑要求冰面要厚一些、软一些,短道则要求冰面薄一些、硬一些。


除了冰面,赛事期间两个项目的媒体转播席、裁判席、围挡都不一样,运行团队需要短时间内转换场地,“4月份测试活动时我们做过实验,能在2到3个小时内完成场地转换。”丁东说,首体场馆群运行团队29个领域,近1500人参与了这次测试赛活动,目前按照“一流场馆、一流标准、一流服务、一流业绩”的工作标准,制定工作方案,细化人员流线,严格闭环管理,科学赛事转换,全力以赴做好测试赛相关工作。


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