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匡贤明


10月6日,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其《施政报告》,其中重点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把香港北部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占地达300平方公里,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北部都会区一经提出,就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从国家发展大局和香港发展趋势看,北部都会区建设不仅在于拓展了香港发展的地理空间,不仅在于为解决香港住房等问题创造重要条件,更在于它有可能推动香港发展方式的升级,推动香港公平可持续发展,并使香港在融入并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作用进一步优化与凸显。


作为全球知名的自由贸易港,香港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资源,长期以来承担着联系内地和国际市场的重任。随着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正在全面转型升级,国家发展对香港也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都有清晰而具体的表述。香港要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地发挥作为自由港的作用,需要直面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仅从经济角度看,应当说香港经济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实体经济大量流失,科技创新产业萎缩,金融和房地产业成为主导产业,香港经济出现增长乏力现象,2016年之后在经济总量上陆续先后被深圳和广州超越。2020年更出现负增长。香港需要加大科创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以住房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力度。但更重要的是,香港需要加快推动其发展方式的升级。


要推动香港融入内地发展,这是香港最大的发展方式转变。也就是说,要发挥香港自由港的优势,在融入和服务好内地发展中拓宽自身发展空间。


实现这个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最基本的是拓展香港发展的地理空间。这是下活这盘棋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北部都会区建设将起到加快香港发展方式提升的重要作用,甚至有可能成为香港再度繁荣的重要保障。


第一,有助于拓展发展空间,改变香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香港长期以来“南重北轻”,以南部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香港岛和新界南为主,而靠近深圳的北部区域发展潜力没有释放出来。应当说,在香港现有的发展空间布局中,要引入科创产业等,难度较大,核心在于南部的商务成本过高。建设北部都会区,在一个近似于空白的地区注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增长极,形成香港南北两大都会区双轮驱动的新格局。


第二,推动港深的实质性双城联动发展。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在地理位置上推动香港与深圳的无缝对接。过去这块区域是发展的空白,是香港和深圳深度融合发展的隔离带。开发建设北部都会区建设,推动这一隔离带变成连结带,以更好地构建深圳香港“双城三圈”。数据显示,这个深港都市圈2021年GDP总额预计超5万亿,面积约3107平方公里,人口超2500万,每平方公里GDP已超16亿。深港深度合作,近可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远可以辐射到泛珠区域;从区域角度看,则可以辐射到东盟地区,成为RCEP重要的引擎。


第三,建设北部都会区发展实体经济,可以推动香港现有的产业结构升级。香港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居于主导位置,尤其是金融业仍在国家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需要看到的是,随着内地高水平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开放新高地的加快建设,香港传统金融贸易航运等优势产业客观上面临国内一线城市的挑战,亟需发展新的产业。《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将增加合共约150公顷土地作创科用途,构建新田科技城,发挥更具规模效益的科技产业群聚效应。因此,依托自由港优势,除了传统金融产业外,在北部都会区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等更广阔的领域,可以推进香港产业的升级与融合发展,也有助于转变香港以地为主的发展模式。北部都会区发展科创产业,一是可以明显降低科创产业成本;二是可以与深圳比较成熟的科创产业进行对接。显著提升了其成功概率。


当然,建设北部都会区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统筹谋划,分步推进。但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发展空间、双城合作、产业培育等,更在于推动香港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调整,由此保障这颗东方明珠更加明亮。在香港的发展史上,这将留下浓墨重彩。


编辑 陈莉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