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下午召开的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座谈会上,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表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引领小农户生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有效路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形式,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农业社会化服务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张天佐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大量实践表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机制,是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已成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需要深化认识、加力推进。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从一定程度上说,小农户能否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机衔接,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但传统小农生产方式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土地细碎化、经营分散化,且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现象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事,降低小农户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部分小农户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投身于加工、流通、服务等产业领域,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产业人员。张天佐表示。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多。从外部看,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区域安全环境严峻复杂,国际粮价频繁波动;从国内看,农资价格普遍上涨,粮食生产效益相对较低,导致生产主体种粮积极性不高。在这种形势下,降成本、增效益是保供给、固安全的关键。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服务组织集中采购农资,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物化成本;统一开展规模化机械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集成应用先进技术,开展标准化生产,可以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产量;订单溢价收购农产品,可以实现优质优价,提高种粮收益,对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通过调度分析河北、黑龙江、安徽等8个粮食主产省的粮食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发现,相比农户自种、流转土地种,生产托管种粮食亩均产量最高、生产成本最低、收益最高。可见,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粮食生产上优势突出,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农业转型升级

 

同时,张天佐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农业还面临化肥农药用量大、利用率低,技术装备普及难、应用不充分,农产品品种杂、品质不优,以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产业体系、经营方式改造和提升农业。”张天佐称,实践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过程,是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的过程,是改善资源要素投入结构和质量的过程,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过程,有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张天佐称,我国的国情农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把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搞大规模集中经营,也不可能走日韩高投入高成本的路子,必须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特别是近年来,土地流转租金持续上涨,农资价格及人工成本也在上涨,导致规模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过去靠流转土地获取规模效益的方式在现阶段难以持续。

 

当前及今后,在土地不能集中、经营权不流转的情况下,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要素有效导入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以服务过程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