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黄磊赋闲在家,冒出想要做一档关于戏剧人的综艺的想法。他找来自己的好友、导演严敏,在没有“乌镇戏剧节”的乌镇,集结了刘晓晔、吴彼、丁一滕、赵晓苏、刘晓邑、刘添祺等多位从历届“青年竞演”走向戏剧舞台的戏剧人,打造了国内首档戏剧人真人秀综艺节目《戏剧新生活》。


黄磊。乌镇戏剧节供图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距离《戏剧新生活》录制过去仅一年左右,刘晓晔、吴彼、丁一滕、赵晓苏、刘晓邑、刘添祺六人带着装有三个月共同生活、创作回忆的戏剧,回到了乌镇的舞台。黄磊表示,《戏剧新生活》是在压力最大的时候做起来的,是在一个小石头缝中长出来的。黄磊当时和严敏说,这是一次人类剧场的实验。戏剧是一座房子,《戏剧新生活》就像一扇门,他把这扇门推开了,怎么走就是大家的事儿了。


图片来自《戏剧新生活》官方微博


对话


新京报: 开幕式上,你为什么提到自己有回到第一届“激动与忐忑”的感觉?


黄磊:按照常理,每年乌镇戏剧节闭幕的第二天,我们就要开新一届戏剧节的筹备会。但直到去年下半年,我们才下定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乌镇戏剧节一定要重开。在国外剧团不能来华的情况下,我们邀请国内的戏剧人和剧团来到乌镇戏剧节。但我们没底气,谁也不知道,这么短时间内能不能凑出来这么多国内的优秀剧目出来。另外,戏剧观众、新闻媒体对于我们满意度和喜爱度,也都是要经过全新考验的,特别像第一届刚做戏剧节时的那种心情,不知道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会是什么样。


乌镇戏剧节供图


新京报: 去年看似没有乌镇戏剧节,但《戏剧新生活》的出现并没有让去年的乌镇平静太久。


黄磊:去年疫情期间,我也在家里看其他的综艺节目,脑子里总是出现一个疑问——“为什么没有关于戏剧的节目?”作为一种小众艺术,戏剧如何在电视上展现一直是个难题。虽说以往电视里也有一些表演类的节目出现,但不过是演员去给观众表演一个小品,并没有给观众展现创作过程,而戏剧是最容易表现“过程”的艺术形式。


在乌镇做戏剧工作这么久,我看到这些戏剧工作者都很优秀。比起现在的流量明星,他们虽然没有名气,但无论演技还是基本功等方面,都是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一直勇于创造,是让我觉得非常珍贵的一些人。在得到平台支持的同时,我找来了“极挑”合作多年的严敏,作为学戏剧出身的他,听了我的想法也很激动。


图片来自《戏剧新生活》官方微博


新京报:比起节目内容,让人更惊讶的还是普通观众对于戏剧认知度真的很“低”。


黄磊:对,如同一道铁幕将大家分隔开。很多在我们看来很基础的技术,他们真的不知道,而且是大多数,所以严肃艺术能够借由这样的大众文化传播的意义就在此。我不喜欢我们的戏剧从业者永远在孤芳自赏。其实门外渴望了解的人很多,他们不过是没有途径。如果是赵晓苏、吴彼的粉丝,他们会主动关注戏剧,而艺术活动便在他内心世界里开始发生。这些在大脑中产生的艺术活动与思考,就会使其人生发生改变,像种子一样影响他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严肃的艺术、高雅的艺术与向上的能量。


图片来自《戏剧新生活》官方微博


新京报:做了这么多,戏剧能给青年人带来什么?


黄磊:我经常被人问“戏剧看不懂怎么办?”我认为,不懂没关系,不懂也是你的一部分,不懂你就有求知欲了,而且如果接受你的不懂,就是谦虚。对方能够接受你的不懂,就是包容。戏剧最能带给人们友善与包容,谦虚与收敛的人生态度。如果这个社会都有这样的人生态度,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现在国家对“饭圈”的治理,我觉得就很有道理。如果我的小孩一天到晚戴着黑口罩,拿个相机在机场等着,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不希望我的孩子用最好的青春去做这些很愚蠢的事情。他们应该在读书,应该在看戏,应该在锻炼身体,甚至应该在好好的谈恋爱,好好的享受生活。我们乌镇戏剧节,其实一直就在致力于不断的去推广深耕严肃艺术这块土壤,我觉得一定会有更多人看到。今年我们做戏剧集市、潮流艺术展,我的目标还是让年轻人喜欢严肃艺术的,告诉你严肃艺术也很好玩,很有意思,将来有一天在剧场,将艺术当成自己的信仰。


乌镇戏剧节供图


新京报:即使成为“戏剧明星”,从某种程度讲,他们跟“流量明星”差别还是很大,热度也仅是节目播出的那段时间,而后依然耕耘在剧场。


黄磊:只要你对他们的关注够多,他们一样能生存下来。他们如果持续保持对于戏剧的热爱,就可以做得更好。像丁一滕,他今年在鼓楼西已经导演了《我是月亮》,马上要做《我不是潘金莲》。今年他做的戏都是一票难求。作为一个导演足可以证明,做戏剧是可以挣到钱的。


我的目标就是想培养“戏剧明星”,如果“戏剧明星”的影响力够大,也可以有商业代言、商业演出、商业活动。美国百老汇也有舞台明星,挣的钱也不比好莱坞演员少。在舞台上做得好,也可以跨界去做影视。谁也没有说话剧演员不能去演影视,我就演影视,还办了乌镇戏剧节。


新京报:在短期国外戏剧来华受限的条件下,你在青年戏剧人培养上是否也有一个相应的规划?


黄磊:其实今年因为没有外国戏,乌镇戏剧节等于就多出了一半的空间,这无疑就给了我们国内的戏剧创作者。虽然现在还不知道,没准明年还是没有外国戏,我们就要更加鼓励所有青年戏剧人的创作。也可能真的过了三年,国内戏剧创作已经到了很蓬勃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乌镇戏剧节的体量再扩大。之所以原来我们不敢体量大,一是以前我们邀请外国戏太多,比例不合理。二是在前些年,我们国内的年轻人的创作并没有如今这么活跃。应该说乌镇戏剧节对中国戏剧的推动是巨大的,尤其是培养年轻戏剧人。


新京报:谈到青年戏剧人,我们注意到今年的特邀剧目特别开设了“学院观察”单元,从气质上还是跟乌镇戏剧节有所区别的。


黄磊:学院来乌镇戏剧节观察我们的作品,其实我们也在观察他们,最终让大家引发思考。乌镇戏剧节与“青赛”都算是一所学校,学院可以来这里看到,我们在鼓励什么样的创作,每年我们的评判标准,我们的艺术观、美学观与艺术态度。


新京报资深记者 刘臻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