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photo


新京报讯(记者 张秀兰)10月23日,北京医院宣布,内科主任医师李宏义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解剖学结构,并提出“组织液循环网络”学说,即在已知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之外,人体还存在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组织液循环网络”系统。该研究有望建立一种新型给药方式,即在穴位区注射药物,通过与这个穴位连接的特定组织液循环网络,有可能实现针对特定器官的靶向药物治疗。

 

李宏义表示,研究工作由其团队联合中国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前后历经16年。人体中存在大量的组织液,约占成年人体重的20%。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对组织液是否全身循环尚不明确。李宏义团队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解剖学结构,这种组织液流动网络广泛分布在静脉和动脉外膜、神经和皮肤等部位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并与人体四肢远端的穴位相连接;研究团队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组织液循环网络”学说,即组织液不仅在局部扩散,而且能够像血液、淋巴液一样全身流动,在血管外膜、神经和皮肤等多种解剖学部位形成组织液循环网络。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在已知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之外,人体还存在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即“组织液循环网络”系统,并开拓从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角度研究经络穴位的新领域。

 

北京医院副院长张烜介绍,李宏义研究团队原创性发现提示我们,人体内存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组织液循环网络,“全面深入系统解析其中奥秘和功能,将对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心血管循环系统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学功能及其异常在疾病中的作用,展开全新的研究篇章,例如,动静脉管壁及其周围的组织液流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高血压等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对于血管和器官炎症、局部免疫应答微环境影响等。”

 

张烜表示,这一研究成果还有望建立一种新型给药方式。传统的药物运输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将药物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难以实现针对靶器官的“点对点”输送。据了解,中医临床会采用“穴位注射”治疗疾病,在“穴位注射”,通过相应的“经络”传输,达到治疗的目的,其背后的机制一直不清楚。“李宏义研究团队的工作,如果绘制出与体表穴位相关的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图谱,将不仅为传统‘穴位给药’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科学的解释,也将科学系统地建立一种新型给药方式,在穴位区注射药物,通过与这个穴位连接的特定组织液循环网络,有可能实现针对特定器官的靶向药物治疗,从而避免全身给药对其他相对正常组织器官的不利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指出,组织液循环网络学说有望发展为一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基础科学原创性理论,将有可能把中医和西医真正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全新的医学模式,建立起一个包括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组织液循环的人体完整循环系统的宏观图像,形成一项全新的医学理论,这其中很可能孕育着一系列新的发现、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