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慧晓婉)10月22日,纪录电影《演员》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张玲,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北京电影学院著名教授司徒兆敦,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等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纪录电影《演员》是中国首部探讨演员德艺的电影。影片以“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为切入点,历时五年、以多种形式进行记录,讲述于蓝、秦怡、田华、于洋、王晓棠、金迪、谢芳、祝希娟、牛犇等老一辈电影表演艺术家的从影经历和艺术成就,挖掘他们对于演员这一职业超过半个世纪的感悟和思考,并以他们塑造的经典电影形象向中国电影致敬。据悉,该片将于10月30日在全国院线上线。


主办方供图


本次研讨会由张玲主持,她首先简述了纪录电影《演员》的创作缘起,“几年来,我们是怀着诚惶诚恐之心,怀着对老艺术家的尊敬,怀着对表演艺术的尊敬,怀着对中国电影的一种致敬的心情,做的这部片子。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健在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的访谈和记录,展现老一辈中国电影艺术家群体的风采。”司徒兆敦深情发言:“我一边看电影,一边为我们老一辈的这种敬业精神,这种事业心,这种仪式感,这种庄重,感佩不已,尽管我对他们非常熟悉,这部电影依然唤起了我内心对他们深深的爱,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老一辈艺术家对待演员这份职业的敬业和庄重、‘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这种精神,继承下去,纪录电影《演员》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这是最重要的东西。”


主办方供图


随后,与会专家对纪录电影《演员》的题材内容、时代背景、创作手法与价值意义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在题材背景上,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高度肯定了《演员》的特殊价值,“22大电影明星是我们文化史和发展史上一段非常绚丽的篇章,也是中国特色的一个创举,它对于中国电影文化、对于中国整个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什么是演员精神?演员精神就是戏比天大,为艺术献身,这是演员精神。什么是中国演员精神?就是我们的电影、我们的艺术是为党服务的,是为国家服务的,是为时代服务的,最重要的是为人民服务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赞扬道,这部电影是导演潘奕霖的个人情怀之作,是他基于个人对于电影和演员的理解之上做出的一部作者性纪录片,“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我特别佩服电影频道和相关出品方对作者的支持,因为这样题材的电影不太可能有很高的票房,它更大的意义是文化积累和历史传承。”在价值意义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影片的抢救性纪录,对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了解中国电影人的精神传承,以及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发扬光大,为电影强国建设作出贡献,都有特别的价值。同时影片对于当下的意义在于建立了正面的引导,“要有更多这样建设性的精神理论、价值的力量和艺德的力量,以及他们对于艺术精益求精的力量。”


研讨会共进行了近三个半小时,各位专家、学者踊跃发言、热烈讨论,特别专注、认真地分享了自己的观影感受,分析和提炼了影片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纪录电影《演员》中的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和他们所代表的一代文艺工作者,用精湛的演技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银幕形象,建构起一代电影人的光辉岁月,他们更以坚定的信仰追求、卓越的艺术才能、高尚的道德操守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