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抢播完了。”10月26日,北京小麦种植大户张海英向新京报记者说道。

 

早在半个月前,站在田边看着一直下个不停的雨,张海英的心头就像压了一块大石。“今年夏天雨水已经够多了。”张海英在通州区漷县镇黄厂铺村承包了650亩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10月初,本该忙着收割玉米、播种冬小麦的时节,却因为积水等导致地里过于泥泞,大型作业机械很难进入,耽搁了农时。好在,冬小麦总算在这两天抢播完成了。

 

日前,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河南、安徽以及京郊的多位小麦种植户、农场主,受天气影响,冬小麦种植均出现了延迟的现象。延迟播种是否会影响来年收成?又有哪些措施能够补救确保明年稳产?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黄淮南部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研究员王永华。


京郊一片玉米地正在收割玉米秸秆。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地点1:北京

种植大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等地稍微干些了,我们农机就能进去了,赶紧就把玉米收了。谁想到,好不容易收完玉米,又下雨了。”张海英称,今年10月,持续的降雨给冬小麦播种带来一定影响,她不得不耐下性子,让土地晾晒一段时间,待到土壤条件好转才开始播种冬小麦。“即使心里再着急,也得耐下性子等一等,否则即使播种了,也不利于小麦的后期生长。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张海英说道。

 

现在对冬小麦种植侃侃而谈,但其实,49岁的张海英此前是个上班族,也干过养殖,做庄稼人也不过几年时间。张海英所在的通州区漷县镇黄厂铺村共有1400亩的麦地,是目前通州保留最大、最完好的麦田。早些年村里的这些土地也比较零散,村民们各自种植,土地利用率不高。2014年依托于《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出台,村里将这些分散的土地进行流转,统一管理,实行承包制,张海英也是在那个时候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每年“风吹麦浪”的时候,村里的麦田、张海英的麦地里总会迎来送往不少慕名来拍照的游客。



张海英所在的通州区漷县镇黄厂铺村共有1400亩的麦地,是目前通州保留最大、最完好的麦田。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10月中下旬,北京气温略微回暖,太阳出来了,土地也逐渐干了。见时机成熟,张海英赶忙找来了农机手,抢播冬小麦。

 

10月23日,经过连续3天的抢种,冬小麦总算在大地里安了家,但张海英心里的石头还不能完全落地。“今年冬小麦播种毕竟比往年推迟了近一个月,接下来还得精心呵护,现在就看苗期长势如何了。”张海英说道。

 

京郊农场主:

这边小麦还没播种 那边小麦已出苗

 

和张海英比起来,顺义的一位农场主就有点着急了,眼下,他家的农场小麦播种仍在继续。“往年10月10日左右就种完了,今年雨水多,机械没办法进到田地里,影响了作业效率。每天边收玉米边播种小麦,推进速度也就几十亩地,十分缓慢。目前,小麦刚刚播种了70%。有点艰难啊。”该农场主向新京报记者说道。



顺义一位农场主表示,农场里早期播种的冬小麦已经出苗,另一边却还在忙着播种,这样的场景也实属少见。受访者供图

 

据该农场主介绍,其农场共有8000亩地用于玉米、小麦种植,完全实现了机械化。今年因为土壤泥泞,加大了收割机、播种机的作业难度。为了提高效率,他们想出了用拖拉机拽着农机劳作的办法。“今年这样的情况对于农场来说还是第一次遇到。但是,再难也得干。”该农场主称,由于播种面积比较大,推进速度又比较缓慢,农场里早期播种的冬小麦已经出苗,这边却还在忙着播种,这样的场景也实属少见。

 

“剩下的30%应该很快就播种完了。”该农场主表示。

  

地点2:安徽

种子播种量从每亩30斤增加到了每亩35斤

 

这两天,安徽阜阳种植大户刘正宏的620亩地里,四台农机同步进行着小麦播种,和往年的进度相比,小麦播种大概推迟了一周的时间。但依据他的经验,一周的时间对于来年小麦收成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两天,安徽阜阳种植大户刘正宏的620亩地里,四台农机同步进行着小麦播种,和往年的进度相比,小麦播种大概推迟了一周时间。受访者供图

 

“今年10月份雨水也比较多,淅淅沥沥地一直下着,土壤环境不太适合播种,所以就干脆等了几天。”刘正宏称,他从2001年开始种植小麦,各种各样的特殊天气他都遇到过。几年前小麦正处于苗期,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让当地的农户有点猝不及防,但通过后期积极的补救管理,小麦还是如约成熟了。所以对于今年这样因为天气延迟种植的情况,刘正宏也还算乐观。刘正宏称,从他的经验来看,今年延迟了几天的播种,不会对小麦产量、质量产生影响。

 

当然,确保来年收成并不是只依靠乐观的心态,今年,刘正宏在播种小麦的时候加大了种子的播种量,以前每亩地播种30斤的种子,今年则增加至每亩35斤。

 

地点3:河北

设置“天窗期”让土地缓缓

 

郝科向在河北邯郸经营着一家农场,今年他的农场一共种植了1300亩的小麦。往年10月,农场都是一边收割玉米一边种植小麦。今年,因为天气的原因,他不得不给土地设置近半个月的“天窗期”,让土地休养生息。

 

“往年收完玉米,我们都是抓紧种小麦,目的是让玉米秸秆的营养给予土地肥料,为小麦种植打下基础,但是今年,雨水多,玉米出现倒伏,农机无法收割,就靠人工去捡漏,后期一些玉米出现了锈病,今年土壤又比较潮湿,担心会有病菌遗留在土壤中,所以收割完玉米,我们就赶紧对土地进行了深耕,并加入了一些生物肥,让土地充分休整。”郝科向向新京报记者说道。当然,和其他种植户一样,郝科向也加大了播种量,确保小麦的出苗率。

 

目前,农场小麦播种已经完成750亩,剩余550亩地的播种任务仍比较艰巨。“天气暖和的话,10天左右就可以出苗了,越往后,天气越冷,出苗就越慢。但是只要后期精心管理,明年产量、品质上应该是有保障的。”郝科向称。

 

延迟播种对来年的收成有影响吗?

专家:精细化管理跟上 明年仍可丰产

 

新京报:今年多地农户都反映冬小麦种植推迟了,是否会影响明年的产量?

 

王永华:只要后续管理跟上,整体来看,丰产仍是可能的。包括今年受灾的河南一些地区,只要管理措施跟上,明年整体不会减产太多。

 

全国各地冬小麦种植进展情况不同。以河南为例,目前呈现“南湿北涝”的现象。最近,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目前河南一些地区已经完成了冬小麦播种,但是鹤壁、安阳等地的土壤条件还不太适合播种,土地还比较湿,需要再等一等。如果气候稳定,预计一周之后可以开始播种,11月下旬可以全部播种完毕。整体来看,后续管理到位的话是可以稳产的。

 

新京报:具体如何管理才能弥补延迟播种带来的影响?

 

建议根据小麦种植不同阶段,采取以种补晚、以肥补晚、以密补晚、以促补晚、以好补晚等方式,来保证小麦稳产。以种补晚,就是在品种选择上,要优先挑选冬季抗寒性比较好的品种;以肥补晚,就是要适量、适度施肥,相比往年,可能要依据土壤情况给足肥料;以密补晚,通俗地说就是要加大种子的播种量,确保出苗率;以促补晚,则是在适当的阶段,通过施用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让小麦早生快长。比如说,可以在出苗期、春节前,施用叶面肥等,提升小麦的抗寒性,防冻。同时,来年春天,气温稳定在5摄氏度以上的时候,要及时进行追肥浇水,促进小麦生长。中后期的时候则要注意防病虫害等;至于以好补晚,就是要耐下心,等土壤条件好了、适合了再播种。过早播种,不仅会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甚至会破坏土壤结构,给土壤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影响今后一年甚至多年的种植。在播种前需要对土地进行翻耕等,待到土地条件适宜时再播种。同时,也要注意种子的品质,挑选好的种子进行播种。总体来说,通过后期精细化的管理,来年仍可能迎来丰产。

 

农业农村部:进一步研究部署抓好秋收和秋冬种

 

10月25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抓好秋收和秋冬种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最大决心、最强力度、最硬举措,抓好秋收和秋冬种各项工作,保证秋粮丰收到手,力争秋冬种面积基本稳定,打好明年夏粮丰收头一仗。

 

会议指出,秋收秋种关系今年丰收到手和明年粮食开局,事关经济社会大局。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秋收秋种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要的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窗口期,争分夺秒、毫不放松抓好各项工作。近期北方大部天气晴好,秋收接近收尾,要抓紧烘干收储,确保粮食质量。黄淮海和西北部分地区受前期降雨影响,秋冬种明显受阻,要加紧整地散墒,加快播种进度,尽最大努力落实小麦面积;有针对性地落实晚播麦“四补一促”关键技术,提高播种质量;结合苗情做好小麦冬前和早春田间管理,重点防范冻害、防治病虫草害,确保安全越冬。要发挥好部领导包省、司局牵头负责工作机制作用,加强分级分类精准指导、督促推动和政策落实,全力帮助解决突出问题。

 

同时,会议要求,要加强沟通协调,全力推动支持秋收和秋冬种的各项政策尽早落地见效。督促受灾省份统筹用好前期下达的救灾资金,尽快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尽量降低晚播影响。支持引导农户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主体,利用提前下达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购置相关农业生产机具和烘干设施,提升秋收秋种农机作业能力。会同相关部门及时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省抢收抢种,做好明春小麦增施返青肥、促弱转壮和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控等,为明年夏粮丰收打好基础。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影 王巍

编辑 唐峥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