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全面收官,14亿人告别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2021年,在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因素威胁下,全球贫困形势发生剧变,而中国的减贫故事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有益经验。在10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亚信产业扶贫模式交流与培训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分享了中国产业脱贫的实践和经验。

 

危机面前 需要中国经验

 

在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持续加剧,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贫困与共同繁荣报告》预计,到2021年底,将有多达1.5亿人陷入贫困。

 

“新冠疫情正在恶化多项减贫关键问题”,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CICA)秘书处副执行主任迟方说,“冲突和气候变化也影响着全球减贫事业。世界上超过40%的穷人生活在受冲突影响的国家,该数字预计在未来十年将进一步增加。”

 

迟方表示,特别在农村地区,工业发展是非常有效的减贫工具,中国的经验恰恰给全球减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产业扶贫是中国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海外中心副所长聂凤英介绍,产业扶贫是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到2020年底,中国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全国98%的贫困户,脱贫人口中主要通过产业帮扶实现脱贫的农户占总数的67%。原来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在脱贫摘帽之前,产业发展条件都得到显著改善。“从数据的角度看,在脱贫攻坚期间累计建成了高标准农田2.1亿亩,农产品初加工设施4.3万座,新增初加工能力828.8万吨,培育了一批联贫带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产业带贫增收的长效机制。”

 

除了硬件层面的产业基础建设之外,软件性质的产业帮扶同样不可忽视。聂凤英介绍,“72%的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组建了4100多个技术专家组,招募了4000多名特聘农技员,70%以上的贫困户接受了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此外,还有多种持续的产业扶贫措施,如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从2018年开始设立的扶贫展区、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设立的扶贫专区等,不断地为脱贫提供助力”。

 

中国故事 正在影响世界

 

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后,中国进入了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而在亚洲许多国家中,消除极端贫困的事业也到了最后冲刺阶段。

 

聂凤英介绍,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率已经降低到2%以下,亚洲国家的贫困主要表现在国家之间的贫困分化、贫困人口集中、贫困标准提升导致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上升等方面。收入不平等和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成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减贫工作的新挑战。“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是中国为亚洲,乃至全球减贫治理事业进行的一次探索,将坚定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决心和信心。”聂凤英说。

 

中国脱贫攻坚的诸多经验,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世界。中国国家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的财务总监郭建军表示,在脱贫攻坚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和政策,主要包括: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进行动态调整;推进干部驻村,增强基层帮扶力量;开展产业、教育、健康和精神扶贫,改善贫困地区人力资本和内生动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级力量参与扶贫,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对脱贫攻坚实施严格的考核评估和监督等。

 

“这些做法、政策和经验为全球减贫提供了多方面启示。”郭建军说,“第一是对国际减贫的参考价值。中国最早的832个贫困县全面脱贫,本身就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第二是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产业入手做好发展衔接,从统筹层面考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农村综合改革的发展情况,从乡村治理入手,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治理框架再创新,形成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第三是稳定脱贫成果可持续的政策设计。包括建立精准的防返贫机制,筑牢产业发展基础等。第四是建立人民群众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包括夯实多元化的产业收益增长机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强做实农产品加工业的资源对接,将农业产业链提升至二三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建设,形成以市场带动农村产业收益增长的模式等”。

 

模式输出 我们正在路上

 

中国脱贫故事给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启示。事实上,多年以来,中国的减贫经验和产业扶贫模式,已经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开始实践。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南南合作处项目官员滕月介绍,早在2010年,中国就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始了合作,此后数年间,与中国联合实施了多个项目。

 

滕月表示,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和项目,“尤其以需求为驱动的项目,能够满足当地合作伙伴的需求,而且也能够进一步分享中国的专业知识、中国的专长和中国的解决方案。同时,在不同的发展领域,比如可再生能源、减灾和灾后恢复、贸易合作、减贫等,分享专业知识,为合作伙伴国加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滕月介绍了一个产业扶贫模式海外实践的案例,“那是一个在土库曼斯坦实施的项目,项目的实施期是两年,目标是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我们选择了3个社会企业,帮助他们实现残疾人友好的厂房和设备升级,并为这些企业设计了商业转型计划。同时为相关的培训学校建立起可持续性的职业培训模式,并协助残障人士对接就业机会。这个项目的受益者将超过3200名,其中有70%的受益者都是女性。”

 

乡村振兴 中国仍在探索

 

全面脱贫攻坚收官之后,中国进入了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也进入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经验,中国也处在不断实践之中。这些经验在未来同样会为国际减贫提供可贵的启示和借鉴。


国家开发银行乡村振兴部巩固脱贫成果处处长蔡得久表示,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时期,还要解决诸多问题,“一是特色产业发展不够稳定,农产品加工率比较低;二是农民合作组织运作不够规范,小农经济与全国大市场无法有效对接;三是乡村空心化和农民工边缘化;四是城乡差距仍旧较大;五是农产品流通体制制度尚不完善;六是相对贫困率依然较高。”


蔡得久认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未来还要在多方面做出努力和尝试。“第一是建立以农民组织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体制,解决小农和市场的有效衔接问题;第二是建立科学的工农利益分配机制,解决二产反哺一产的问题;第三是增强保障功能,解决三产反哺一产的问题,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解决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失灵问题;第四是改革城市用工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和职业教育,解决农民工进城的边缘化问题;第五是改革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城市反哺农村的问题;第六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打造土地经营中的主体,盘活闲置的宅基地和耕地资源。”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