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多国语言翻译“越野滑雪”?体育服务中如何与国际运动员进行专业交流?10月27日,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之际,北京冬奥组委在京举办《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发布暨冬奥术语平台V3版交付仪式。

 

《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和冬奥术语平台收录的名词涉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部竞赛项目,覆盖中、英、法、日、韩、俄、德、西班牙八个语种。

 

“我们发现,每届冬奥会结束后,原有团队解散,语言材料基本找不到,此次把它做成术语平台,就是希望利用2022年冬奥会把重要语言遗产留下来。”冬奥术语平台项目首席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和平介绍,2017年5月,北京冬奥组委、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启动“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行动计划”,《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和“冬奥术语平台”是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成果。

 

冬奥术语平台的第一(V1)、第二(V2)版本已于此前交付,作为内部测试使用,检索数量已经超过了十万次。此次交付的V3版不仅为北京冬奥会的口笔译人员、志愿者、运动员、裁判员、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提供服务,也面向公众开放注册。

 

记者现场了解到,公众目前已可通过“冬奥术语平台”进行冬奥会体育项目的术语查询、翻译及学习。记者浏览发现,该平台界面简洁清晰,在搜索词条下,有八个语种的选项,点击可切换相应语言界面。平台上不仅可以查询花样滑冰、滑雪、冰壶等冬奥项目的各语种专业术语,还可以查询运动项目的起源、运动方式,“智能”系统还可以进行自动翻译和奥运知识科普。

 

《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纸质书籍委托北京语言大学研制、商务印书馆出版、北京冬奥组委和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支持和指导,作为公益产品,不定价、不销售。

 

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表示,《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的发布和冬奥术语平台的正式交付,打造了纸质书籍和网络在线平台融合出版、相互联动的新模式,是冬奥语言服务历史上的首创,将成为本届冬奥会的重要文化遗产及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的重要载体。

 

《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书籍发布。图/新京报记者 刘洋


“冬奥术语平台”最突出的特点是“动态”

 

新京报:《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和“冬奥术语平台”有哪些独特之处?


刘和平:此次发布的《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是全球第一本多语种的与冬奥会相关的词典,共收录3000余条核心名词,为体育语言遗产增添新的内容。“冬奥术语平台”则是全球第一个与冬奥会相关的多语种智能化平台,涵盖冬奥会核心术语、运营术语及常用词汇,八个语种的术语共计13.2万条,填补了冬奥术语的空白。

 

新京报:可以介绍一下术语平台的特点吗?


刘和平:术语平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动态。北京冬奥组委在使用中会不时地跟我们反馈新的词汇,也反馈一些已经不用的词汇,我们根据他们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北京语言大学260名参加测试赛和大赛的学生志愿者也会帮我们进一步收集新的术语表达方法,不断更新平台内容。

 

新京报:得到这些权威的语言信息是不是下了很多功夫?


刘和平:为保证词典的权威性,编纂工作得到教育部、国家语委、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邀请国内外体育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编纂,编委会涵盖八个语种,每个语种的团队中至少有一名母语国成员,对名词进行确认和研究。我们不仅每半年开一次专委会,还带领专家到北京冬奥会的三个赛区实地考察、了解需求,学生也要参加各种翻译同传。四年来,我们和专家们不断地磋商、打磨、修改,最终有了这一成果。

 

新京报:具体如何磋商?


刘和平:比如“空翻”这个名词,英文里有四五个词条,我们就要由专家、甚至国际裁判依据使用习惯确认,这类情况特别多。还有像美国和加拿大,虽然同属北美国家,但两国在使用体育术语名词时也会有不同,这时我们就会请加拿大和美国的专家、体育专家沟通,希望达成一致。无法达成一致的,我们都将保留在词典中。

 

术语平台不仅为冬奥服务,也助力语言服务人才培养

 

新京报:学生志愿者在其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刘和平:北京语言大学为北京冬奥会特别培养了两届研究生作为语言服务的奥运志愿者,目前52人都在为冬奥会服务。学生志愿者们在各场馆工作,在接触不同语种时可能会发现有些词汇在平台中还未涉及,他们会收集这些词汇,我们将其中的常用词汇补充到平台中。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冰场制冰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相关术语,也会跟我们探讨是否补充到平台中。对学生而言,他们在为赛事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学习语言。

 

新京报:作为高校,开发这一平台在育人方面将带来哪些影响?


刘和平:平台如今不仅为冬奥服务,也为培养体育领域的语言服务人才服务,为将来的教育服务。未来,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培养更多了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才,培养了解国家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的人才。冬奥会结束后,我们还将继续完善这个平台,让它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语言遗产。四年来,我们有几百名教师和学生参与过该项目。冬奥会结束之后,随着国家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他们也可以选择继续从事体育运动语言服务工作。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