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1月5日)即将迎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11月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现代化引领区建设成效初显,系统集成16大领域12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正在变为现实。


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出73项制度创新成果


丛亮介绍,三年来,长三角地区基本建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中经受住考验、显示出强大韧性。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从2018年的24.1%提高到今年三季度的24.5%,呈现出明显的强劲活跃增长特征。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推出两批八大类73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虹桥国际开放枢纽、G60科创走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宁马宁滁等一批跨界区域率先突破。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重点领域建成一批高显示度标志性工程。


数字经济新优势正在为加快动力转换提供重要牵引,要素自由畅快流动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使命,在全国发展版图上带动其他地区不断增添高质量发展板块。


现代化引领区建设成效初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互融共进,系统集成16大领域12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正在变为现实。上海浦东新区被赋予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大任务,长三角正大步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


此外,以制度型开放、全方位为特征的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五自由一便利”制度型开放体系基本建立,以共建“一带一路”为统领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总体上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三年来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上海:建成和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个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介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海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14个,并且联动三省探索“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


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方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经在上海张江实体化运作,将打造长三角“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枢纽。同时,长三角建立的技术交易网络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三省一市相互间的技术交易合同输出有1.4万项,交易额540多亿元。


中芯、华虹等一些龙头企业在南京、无锡、绍兴、宁波、嘉兴等地实现了跨区域布局。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推动组建了9个产业链联盟,共建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实现中试资源的相互开放共享。联合长三角重点产业链协同研究,积极推进跨区域产业链供需对接、标准统一和政策协同。


长三角地区共同打造了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等一些创新品牌活动,形成了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等一些创新实践载体。共同搭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聚集了重大科学装置22个、科学仪器3.7万台(套)、国家级科研基地315家、科技人才20多万,切实提高了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大降低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


江苏:生产力布局调整解决长江两岸“重化围江”


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樊金龙介绍,江苏省的目标是要彻底转方式、调结构、强动能,实现江苏发展的“由大到强”。“大家都知道,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而不是经济强省。所以,我们制定了很多具体的任务。”樊金龙说,江苏生产力布局调整当中,尤其要解决长江两岸“重化围江”的突出问题。


据介绍,江苏13个城市有8个城市在长江两岸,钢铁和化工行业相对布局在长江两岸,“重化围江”成为了江苏发展之痛,也成了生态之忧。江苏省推进了沿江企业进行战略性转移。比如围绕化工行业的绿色发展,在沿长江地区做减法,在沿海地区做加法。自长江大保护六年来,累计关停化工企业4600多家,化工园区曾经最多时候有54家,现在调整到29家,腾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聚焦各类要素,支持江苏沿海连云港徐圩化工园发展成大的绿色化工区;另一方面,在沿江腾出的这些空间,加快修复长江生态,使其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高质量发展典范。


江苏的制造业总量约占全国的1/8,是国内产业循环的重要联结点和发起点。按照部署,江苏省高度重视产业链建设,最近专门梳理出了江苏优势产业31个,编制了“五图六清单”(五张图就是产业链的链条图、区域的分布图、重大项目图、重点企业图、产品品牌图;六清单指重点企业清单、项目、产品、基地、长板、短板),一项一项抓落实。去年,江苏生物医药产值约占全国的1/6,12家企业进入了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也是全国第一。说明江苏产业链做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为江苏自身、也为服务全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浙江:一体化发展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动力


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金彪介绍,浙江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作为引领,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充分发挥浙江自身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美丽经济等一些特色优势,携手长三角兄弟省市,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重点区域联动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


他介绍,包括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共同打造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推动长三角自贸区联动发展,共同建设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积极推动都市圈联动发展,大力推动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


此外,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让示范区建设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协同提升一体化治理水平和异地居民同城待遇水平,完善现代化基础网络体系,持续推进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长三角“一网通办”建设,拓展长三角地区各类电子证照应用场景。在全面实现三省一市门诊异地直接结算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数字医保建设,持续提升长三角异地就医结算便捷水平。


安徽: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快欠发达地区建设


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惠表示,安徽既是长三角成员又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还是中部地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桥头堡。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聚集了全国40%的人口和50%的消费市场。国家统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有利于安徽发挥区位优势,集聚配置各类要素资源,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为此,安徽积极打造科创产业协作的大平台、跨区连片的大市场、设施互联的大枢纽,以及绿色共保的大花园,共同推进长江大保护。打造城市群联动的大纽带,做大做强合肥都市圈,深化与上海、南京、杭州、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协调联动,推动“中四角”,就是合肥、武汉、长沙、南昌连接形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深度合作。


皖北地区人口多、底子薄、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发展相对滞后。安徽省聚力产业带动、平台合作、区域联动、项目支撑以及政策保障,加快皖北集聚区建设。今年1-9月,集聚区在建的省外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153个,实际到位资金达到2666.5亿元,同比增长36.8%。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