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为)11月12日,记者从北京冬奥组委召开的国际测试赛阶段情况新闻吹风会上获悉,截至目前,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短道速滑世界杯等6项国际赛事及雪车国际训练周、冰壶国内测试活动已顺利完成,测试效果初步呈现,后续各项测试赛和训练周也将按照计划如期举行。

 

“为确保各国家(地区)运动员能顺利抵达赛区参赛,在多部门密切配合下,我们为参加测试赛的运动员、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及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体育展示等2600多人次的各类专业人员安排了航班。此外还协调货机,完成雪车项目器材运送任务。”北京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部长姚辉介绍,通过测试活动和测试赛,在疫情防控、赛事组织、服务保障和场馆运行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北京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部长姚辉。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同时,通过举办测试赛,也发现一些需要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深化提升的共性问题。姚辉说,无论是赛事规模还是运行范围及服务要求,此次测试赛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都有不少差距。同时,姚辉还提到,要不断规范通用政策在场馆的落地实施,继续加强志愿者等新进场馆团队人员的培训演练。对于没有参加测试赛的工作人员,通过后续培训演练,迅速提高他们赛时完成运行任务的能力和水平。

 

下一步,在疫情防控方面,北京冬奥组委将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坚持冬奥会和主办城市疫情防控全面融合、一体推进外,进一步完善相关疫情防控方案,全力保障赛事安全。同时着眼冬奥会,坚持以近及远、以小看大,进行全面评估总结。各场馆团队将瞄准赛时运行,及时复盘,固化经验、梳理问题、完善提升。

 

“目前,雪上项目场馆场地造雪工作已全面展开。在后续测试赛筹办过程中,我们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人工造雪进度,关注赛道准备进展,关注光纤线缆、转播平台、临时设施铺设搭建情况,做好比赛期间可能发生的日程变更等紧急事件应对工作。”姚辉说,目前,距北京冬奥会开幕仅余84天,在完成好后续测试赛和测试任务的同时,要妥善做好从测试赛到赛时运行的各项工作衔接与不同任务的转换。

 

  • 疫情防控

测试赛的防疫举措完全实践冬奥会第一版防疫手册中的相关政策措施

 

疫情防控是成功举办测试赛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关键。测试赛的防疫举措完全实践了冬奥会第一版防疫手册中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姚辉说,经过反复验证,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

 

“首先,对入境涉奥人员严格做好全流程防疫管理,按照‘应接尽接’的疫苗接种原则,结合远端身体健康状况申报等措施,严把入境关口。”姚辉介绍,其次,落实全点位全过程的闭环管理,自境外参赛人员到达机场开始,从住宿酒店往返比赛场馆,再到安全离境,以及办赛人员赛后的隔离观察,均严格做好闭环管理。再就是统筹推进测试赛防疫与城市防疫,确保涉奥人员入境后点到点参加活动,不与社会公众接触,赛后安全快捷出关离境。

 

姚辉说,对于此间出现的个别外方人员入境后核酸检测阳性,来华前和来华过程中与确诊病例发生密接等情况,“我们充分听取防控专家意见,严格按照冬奥疫情防控政策规定,及时在交通、住宿、训练等方面做出了有效安排和处置,既有效维护了涉疫人员以及其他随行人员的健康和权益,又努力保证测试赛的顺利安全举办,积累了很好的处置经验。”

 

  • 赛事组织

邀请世界各地顶级专家与中方人员组成专业团队确保冰面质量

 

“在赛事组织及其相关方面,我们对场馆的竞赛设施、设备就位情况,冰场、滑道冻冰质量,计时计分、电视转播、体育展示、现场颁奖、新闻采访、医疗救治等的协同联动进行了全面测试。”姚辉介绍。

 

据他介绍,目前已结束的测试赛集中在冰上项目和滑行项目,各方对冰面质量都很关注。为确保冰面质量,采纳国际冬季单项体育联合会专家意见,邀请世界各地业内顶级专家,与中方人员一起组成专业团队,工作效果显著。

 

“测试赛期间,我们还加强了医疗救治的时效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姚辉说,比赛过程中,无论是雪车比赛和短道速滑比赛受伤的运动员,还是一些感冒、扭伤的工作人员,都及时得到场馆医疗团队和定点医院的有效救治,验证了通用政策的有效性,体现了医疗救护的高水平。

 

此外,姚辉介绍,中外合作体育展示团队的出色工作和高水平测试屡获赞赏;在京中外媒体通过视频远程方式,在闭环条件下对参赛人员进行采访,以及网络信息化视听(Info AV)系统也进行了成功测试,效果同样令各方满意。


  • 服务保障

低位取餐台、福祉车,多场馆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在服务保障方面,根据竞赛项目特点,结合赛事运行安排,各赛区组委会和场馆团队做了精心准备。“比赛期间,组委会和场馆团队主动听取各方意见,尽最大努力满足参赛运动员需求,并不断改进、提升服务质量。”姚辉说。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残障人士参赛实际,组委会和相关场馆团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帮助残疾人运动员熟悉掌握福祉车使用方法,使残疾人运动员可以自行上下车;改造位于轮椅冰壶世锦赛运动员驻地的餐厅,使用低位取餐台,方便残疾运动员取餐;根据代表队饮食习惯,提供全素食、清真食品,丰富西餐品种和花样等。

 

据悉,海淀赛区、延庆赛区组委会针对大量参赛人员同时抵达驻地酒店的情况,精心安排入住流程,避免人员聚集和长时间等待;同时还在洗衣、健身、供暖等方面为参赛人员提供便利;并根据训练需要,为午间和晚间无法正常用餐的运动员提供了场馆餐饮服务。

 

一些暖心的瞬间也记录在了此次测试赛的各场馆中。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期间,国家速滑馆团队为韩国运动员在赛场送上了特别的生日祝福;首都体育馆团队为受伤的法国运动员送上来自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的特别问候及鲜花和慰问卡;延庆场馆群团队在运动员驻地为过生日的运动员送上生日蛋糕,给随运动员来华参赛的幼小子女布置儿童乐园。

 

  • 场馆运行

赛区组委会与场馆联动,本月起已全面启动赛时运行指挥体系

 

在场馆运行上,围绕测试赛筹办的系列重要问题,如签证邀请、航班安排、疫情防控、闭环管理、赛时紧急事件处置等,运行指挥部及其调度中心为测试赛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姚辉介绍,调度中心负责落实运行指挥部的决策和部署,与各赛区组委会和场馆团队,开展了事件跟踪、信息报送、指令发布、双向汇报等测试。各赛区组委会和场馆团队,联动开展每日评估,赛后复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改进提升。在运行指挥部的统筹指挥下,各场馆属地政府在场馆周边加强环境整治、交通秩序维护、形象景观布置工作,做出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成绩。

 

“11月4日,韩正同志主持召开第24届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会,全面启动赛时运行指挥体系。韩正同志强调,各有关方面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保障赛事运行高效有序。相信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指挥下,测试赛和冬奥会的筹办工作将得到更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各项筹办工作将迅速取得更为扎实的成效。”姚辉说。

 

  • 权威回应

1. 人工造雪铺设竞赛赛道,用水会不会对当地的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赵卫东介绍,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主要设在延庆和崇礼山区,这两个地区有独特的气候条件,有较多天然降雪。2021年11月6日,北京迎来今冬初雪,初雪时间比常年偏早,提前了23天。同日,张家口也迎来大范围降雪天气。根据观测,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降雪量达到了暴雪量级,其中,延庆赛区降水量达到10.1毫米,山区积雪深度最大超过20厘米,张家口赛区在此轮降雪中,降水量达到25毫米,山区积雪深度最大超过30厘米。利用这一轮降温降雪天气,延庆赛区高山滑雪中心和张家口赛区将积极开展人工造雪作业。

 

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赵卫东。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从全球范围雪上项目举办情况看,为保障比赛用雪质量,国际重大赛事基本采用人工造雪。人工造雪不会对区域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赵卫东说,首先,人工造雪不会对区域用水安全产生影响。延庆赛区造雪所需水资源由佛峪口水库和白河堡水库联合供给,生活与造冰供水所需自来水由佛峪口水库坝下集中供水厂供给。北京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冬奥会赛时需水量占延庆区现状用水总量的1.6%,占延庆区本地水资源量的4‰;赛后需水量占延庆区现状用水总量的2.3%,占本地水资源量的6‰。因此,延庆赛区并不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冬奥会赛时和赛后用水量不会对延庆区用水安全产生影响。赛时张家口赛区需水量占崇礼区用水总量的9.8%,占崇礼区水资源量的2.8%。上述数据表明,张家口居民生活用水不会因为造雪受到影响。张家口市已经实施云州水库调水工程,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已向崇礼区累计调水521.6万立方米,有效减少了崇礼区地下水开采量,防止地下水位降低。

 

其次,通过制定赛区供水安全保障、污水处理、节约用水等措施,提升赛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滑雪场优先利用收集贮存的天然降水、地表径流等作为人工造雪水源。人工造雪系统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高效节水人工造雪设备和智能化造雪系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动态保持最佳造雪效率,节约用水。通过对气象等情况的实时监测,选择最适宜的条件下启动造雪机,避免造雪使水资源浪费。

 

2. 首体两项赛事五次打破世界纪录,是否跟“冰”有关?

 

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常务副主任兰立介绍,10月份的测试赛5次打破世界纪录,事实上4月份的测试活动,也有3名国内运动员滑出了超男子1500米世界纪录的好成绩。

 

“可以说首体‘最快的冰’是名副其实的,但打破世界纪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兰立说,首先,我们有最专业的团队,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高质量做好首都体育馆冰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从各方反馈来看,参赛的运动员们都喜欢首体的冰,不仅可以滑出很快的速度,而且抓力很强。

 

其次,改扩建后的首都体育馆,迎来全新升级,呈现“老场馆、新变化、高科技”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场馆增加了专业灯光照明系统,对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提供合适照明;端屏、环屏互动烘托现场气氛,提升参赛体验;馆内空调、通风、除湿、暖气协调运行,提供恒温恒湿条件。这些也为运动员取得好的成绩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后,场馆团队坚持“竞赛为要”,专业做好测试赛筹办各项工作,各业务领域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测试赛采用冬奥赛时计时记分系统,安排冬奥赛时外籍场馆制作人、音乐总监、播报员到场工作,各类志愿者的专业服务,奥运色彩的形象景观设计,措施严密的疫情防控,井然有序的场馆运行等方方面面形成强大合力,全力保障运动员展现出最佳竞技状态,测试赛的成功举办也得到国际组织官员和各参赛队的高度评价。

 

3. 哪些科技元素在场馆的防疫工作上“显神通”?

 

国家游泳中心场馆运行团队秘书长刘辉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测试赛期间,科技防疫成为场馆的一项工作亮点。赛事运行人员实施分区管理,闭环内外人员不交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减少人员流动频次,降低感染风险。

 

“我现在就穿戴着腋下‘智能体温贴’,它作为可穿戴式连续测温设备,可通过前端智能体温计搭配相关管理系统开展远程、实时、全域性体温检测。”刘辉说,目前,已对场馆全部人群实现体温数据实时监控,远程监控系统每3秒采集一次体温数据,如果工作人员体温有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以短信方式通知防疫管理人员。

 

在国家游泳中心,清扫机器人可对场馆观众区、媒体工作区、工作人员区、运动员区、比赛大厅等8600平方米的室内大面积公共区域开展清扫(消毒)。机器人可在指定区域无人值守开展工作,具备自动充电和维护、自动避障功能,可适应大流量人群,适应长时长连续工作。

 

消毒机器人则可实现对这些公共区域的日常流动消杀。喷施药剂类型的机器人,可根据各使用空间特点设置药箱容积,每个班次(3个小时)时间内完成所在区域的全部消杀工作,中途不用添加药剂。紫外线类型的消杀机器人每个班次也能完成全部区域工作。

 

此外,还有移动测温和防疫监督(戴口罩提醒)机器人,它基于服务机器人平台,按规定路线或主动寻找人员,在公共区域测扫周边人员体温,发现超过标准的人员主动上前交流提示,并报告管理人员。对区域内没有佩戴口罩的人员,机器人则上前提示其佩戴口罩。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摄影记者 陶冉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